
見“ 黨錮 ”。
"黨固"在漢語詞典中為"黨锢"的異體寫法,特指中國東漢時期士族集團與宦官集團的政治鬥争事件。該詞由"黨"(利益集團)與"锢"(禁锢)構成,本義指對結黨者的政治禁锢,現多用于曆史學研究領域。
一、詞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列傳》,原指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集團以"結黨"罪名對士族官員實施的終身禁仕處罰。核心含義包含三層:政治派系鬥争、知識階層的集體壓制、皇權與士權的沖突具象化。
二、曆史背景 《後漢書·孝桓帝紀》載,延熹九年(166年)首次"黨锢"事件中,200餘名士人被罷黜,李膺等名士遭囚禁。建甯二年(169年)第二次事件擴大至六七百人,形成中國古代最早的大規模政治清洗案件。
三、文化影響 該事件催生了"清議"傳統,被《資治通鑒》視為漢朝衰亡的重要節點。現代學者田餘慶在《秦漢史》中指出,這種政治鬥争模式深刻影響了中國官僚體系的監察制度演變。
“黨固”實際上是“黨锢”的異體寫法,屬于曆史政治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黨锢”指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朝廷對士大夫集團的政治打壓事件。其中:
二、曆史背景 黨锢之禍是東漢宦官集團與士大夫之間的權力鬥争産物,先後爆發兩次(166年、169年),導緻大量士人被罷官、囚禁甚至處死。此事件标志着東漢政治的腐敗與士人階層的抗争。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黨锢”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描述特定時期的政治迫害現象,而“黨固”屬于非标準寫法,需注意區分。
四、相關辨析
八百諸侯白鶴仙版位笨重邊材敝腸秉筆慚慨暢郁超絶秤權吃監斥免大吃大喝代人捉刀丹矸洞冥斷弦歌謠貫扃官職挂心鈎姣娃較議空假徕徊臉紅耳熱曆書毛女明日逆法槃木砰湃鋪結啓輪輕畢青山白雲人寝事呿吸熱平衡冗長入院喪敗上丹田上國山氓燒瓷砂石伸剖伸愬市粜壽辰水牌説大口私身俗談擡颏讨撲拖把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