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歌謠的意思、歌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歌謠的解釋

[folk song;ballad;nursery rhyme] 隨口唱出的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等

詳細解釋

(1).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統稱。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現則統稱為歌謠。《詩·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謡。” 毛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謡。”《漢書·藝文志》:“自 孝武 立樂府而采歌謡,於是有 代 趙 之謳, 秦 楚 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今採捃經傳,爰及歌謡,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老殘遊記》第十回:“揭開來看,也有詩,也有文,惟長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十:“船頭和船尾的兩個船夫時時交換着幾聲呼喝,像是歌謠,又像是行舟的術語。”

(2).歌唱。《荀子·禮論》:“歌謡謸笑,哭泣諦號,是吉兇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史記·商君列傳》:“ 五羖大夫 死, 秦國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夜聞諸女歌謡。”

(3).歌頌。《北史·裴廷儁傳》:“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學校,禮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獻盧尚書》詩:“禮樂政行凋敝俗,歌謡聲徹帝王都。”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三折:“先帝升遐,當今嗣國,宗祀明堂,歌謡聖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歌謠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詞彙,指代民間口頭創作并廣泛流傳的、篇幅短小、具有韻律節奏的韻文作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與形式特征

    指在民間口頭創作并傳播的短篇韻文,通常句式整齊、押韻順口,便于記憶和傳唱。其形式自由,包括但不限于童謠、民謠、順口溜等,内容多反映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情感表達或傳遞知識。《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民間文學的一種。隨口唱出,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民歌、民謠、童謠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内容與功能

    歌謠的内容包羅萬象:

    • 反映生活與情感:表達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生活智慧、愛情婚姻、社會現象等。
    • 傳承知識與習俗:包含曆史傳說、生産經驗、天文地理常識、歲時節令風俗等。
    • 教育啟蒙(尤其童謠):語言淺顯易懂,節奏明快,常被用于兒童的語言訓練和早期教育。
    • 社會批判與諷刺:部分歌謠以隱晦或直接的方式表達對時政、社會不公的批評。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中指出,歌謠是“民衆的心聲”,是研究社會史、民俗學的重要材料。 [來源:朱自清《中國歌謠》,複旦大學出版社]
  3. 分類(主要依據來源與功能)

    根據學術界的普遍分類(參考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

    • 民歌:通常指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中創作的,内容較為豐富,情感表達更直接,有時可配樂演唱。
    • 民謠:更側重于叙述故事、描繪風物或表達諷喻,形式相對自由。
    • 童謠:專為兒童創作或兒童自發傳唱的,内容簡單,遊戲性強,強調趣味性和韻律感。 [來源: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藝術特點

    歌謠的藝術魅力在于其:

    • 口頭性:依靠口耳相傳。
    • 集體性:在流傳中不斷被集體加工修改。
    • 變異性: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流傳的同一首歌謠常有差異。
    • 音樂性:天然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朗朗上口。
    • 簡潔性:語言質樸凝練,意象鮮明。
  5. 曆史地位與文化價值

    歌謠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之一,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周代各地歌謠的彙集。它不僅是文學藝術的源頭活水,更是研究古代社會、民俗、語言、音樂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值。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歌謠”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歌謠是民間文學的重要體裁之一,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分類:

一、定義與起源 歌謠是民衆口頭創作的韻語形式,直接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古代以“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毛傳》),即配樂演唱的為“歌”,無伴奏吟誦的為“謠”,後統稱為歌謠。原始歌謠被視為中國詩歌的源頭,在文學史上具有奠基意義。

二、主要分類

  1. 按内容:苦歌(如《長年歎》)、情歌、盤歌(問答形式)、風俗歌、節令歌、童謠等。
  2. 按形式:歡、西、加、比論等(多見于少數民族地區)。

三、特點

四、與歌曲的區别 歌謠以文字韻律為核心,無需樂器伴奏;而歌曲依賴音樂旋律,二者在表現形式上存在本質差異。

代表作品:《十月》《長年歎》等()。如需了解更完整分類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著作或民俗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幹案齊眉百累保聖寺羅漢塑像編廛表面張力筆下超生敝邑跛行彩币陳舊持權合變寵嬖打活打天下颠阻敵台董作對文渡世餓殍載道惡物繁字法主港腳廣閑瓜田之嫌灰念箋幅簡誣賤字開路鬼康韶懔栗禮券緑衣元寳梅勒章京妙語連珠麋台琵琶襟乾造切肺塞外散粜聖學申緻樹皮嵩生嶽降素沫桃都天壤懸隔缇鑰亡過頑銅卧遊下風霞骨險狠閑語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