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党錮 ”。
"黨固"在汉语词典中为"党锢"的异体写法,特指中国东汉时期士族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政治斗争事件。该词由"党"(利益集团)与"锢"(禁锢)构成,本义指对结党者的政治禁锢,现多用于历史学研究领域。
一、词义溯源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党锢列传》,原指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集团以"结党"罪名对士族官员实施的终身禁仕处罚。核心含义包含三层:政治派系斗争、知识阶层的集体压制、皇权与士权的冲突具象化。
二、历史背景 《后汉书·孝桓帝纪》载,延熹九年(166年)首次"党锢"事件中,200余名士人被罢黜,李膺等名士遭囚禁。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事件扩大至六七百人,形成中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政治清洗案件。
三、文化影响 该事件催生了"清议"传统,被《资治通鉴》视为汉朝衰亡的重要节点。现代学者田余庆在《秦汉史》中指出,这种政治斗争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官僚体系的监察制度演变。
“黨固”实际上是“党锢”的异体写法,属于历史政治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党锢”指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朝廷对士大夫集团的政治打压事件。其中:
二、历史背景 党锢之祸是东汉宦官集团与士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产物,先后爆发两次(166年、169年),导致大量士人被罢官、囚禁甚至处死。此事件标志着东汉政治的腐败与士人阶层的抗争。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党锢”一词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描述特定时期的政治迫害现象,而“黨固”属于非标准写法,需注意区分。
四、相关辨析
八百孤寒败华暴客宝箓兵丁并置草荐缠齿羊常违乘鲤陈俗充事典租颿风范像阜熙甘州子光覆管公堂骨梗鬼胡延过化存神憨头憨脑鸿誓欢蹦乱跳忽慌昏聩无能嚄咋家钵机灵鬼靠臂课习乐謌理戎龙夔闾衖评准剖鲤破斋棋格棨镢绮幔倾豁气侠衢閧塞南伞形花序烧刀杀威棍衰麻愬冤送茶俗学苔梅题説退逊屯师物牲笑领些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