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的意思、秉筆的詳細解釋
秉筆的解釋
[do the actual writing] 執筆
詳細解釋
執筆。《國語·晉語九》:“臣以秉筆事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秉筆荷擔,莫此之勞。”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遊》詩:“薦紳秉筆徒,聲譽耀前閥。”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秉筆之臣,得以紀録焉。”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筆。”
詞語分解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專業解析
秉筆的詳細釋義
一、基礎釋義
“秉筆”為動詞性短語,指手持毛筆進行書寫或記錄的行為,引申為執筆著述、擔任史官或記錄要務。其核心含義包含:
- 執筆書寫:字面指手持毛筆,如《說文解字》釋“秉”為“禾束,持也”,本義為手持,後衍生為執筆動作。
- 記錄史實:特指史官職責,如《史記·孔子世家》載“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強調史家如實記載的職能。
- 文學創作:泛指執筆寫作,如唐代劉知幾《史通》言“秉筆君子,宜詳其得失”,指文人著書立說。
二、詞源解析
- “秉”的本義:甲骨文象手持禾穗之形(《甲骨文字典》),後擴展為“持握”動作,如《詩經·小雅》“秉心塞淵”即持守本心。
- “筆”的演變:秦代始稱書寫工具為“筆”(《說文解字》),與“聿”(早期筆名)同源,如《禮記》“史載筆,士載言”。
三、用法特征
- 語境關聯:
- 曆史記錄:如《新唐書·褚遂良傳》“遂良秉筆,天下聞其直”,強調史官直書實錄的操守。
- 文學創作:如清代袁枚“秉筆臨窗,寒暑不辍”,形容專注寫作。
- 文化内涵:
- 承載“文以載道”傳統,如《文心雕龍》“秉筆荷擔,莫此之勞”,喻寫作責任之重。
- 象征知識傳承,如方志編修稱“秉筆之士”,凸顯文化使命感。
四、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秉筆”為“執筆,指書寫或著述”,引《後漢書》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強調其史官職能,引《左傳·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詳析“秉”從“又(手)”持“禾”的會意結構。
五、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秉筆”仍用于形容嚴肅寫作(如“秉筆直書”),或借指新聞、史學工作者的職業精神,體現對真實性與責任感的追求。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古籍例證引自《史記》《左傳》《文心雕龍》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秉筆”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擴展信息如下:
1.基本解釋
- 詞義:指“執筆”,即手持筆進行書寫或記錄的行為。
- 拼音:bǐng bǐ,注音為ㄅㄧㄥˇ ㄅㄧˇ。
2.曆史與文化内涵
- 詞源:
“秉”本義為手持禾(谷物),引申為掌握、主持(如“秉公”),“筆”為書寫工具,因此“秉筆”可理解為掌握書寫權。
- 用例:
- 史官或文人的職責,如《文心雕龍》提到史官“秉筆荷擔”記錄曆史。
- 明代方孝孺因“秉筆直書”揭露燕王篡位而被害,體現了其正直記錄的精神。
3.相關詞語
- 秉筆直書:如實記載,不隱晦或曲筆,強調寫作者的客觀與勇氣。
4.現代應用
- 常用于形容文人、記者的寫作行為,如魯迅“一息尚存便秉筆直言”。
總結來看,“秉筆”不僅指執筆的動作,更蘊含責任感和曆史傳承的深意。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政避迹違心察裡津塵顔齒頰生香翠羽被氹肥帝鬼訂交對茬海師寒陰鴻雲黃台瓜辭黃頭小兒嬌妍菁翠九重酒資镌說坎德堪輿狂朋怪侶楞怔曆問祿相録治旅舶毛草紙妙方南昌市暖蛋徘翔憑幾樸直千古計青霄白日窮測取舍兩難入相沙發榻扇輿射口時亨運泰守靜熟食食祭松道逃責台騰蹋同年妹投棰推毂頽教脫褐亡國奴無盡無窮狎翫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