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故事》載: 武帝 嘗至郎署,見郎官 顔驷 “鬚鬢皓白,衣服不整”。 武帝 問他:“何時為郎?”答道:“以 文帝 時為郎。” 武帝 又問為什麼“老而不遇”?他回答說:“ 文帝 好文而臣尚武, 景帝 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後因以“白首為郎”慨歎雖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宋 陸遊 《史院書事》詩:“孤臣曾趣龍墀對,白首為郎隻自傷。”
“白首為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慨歎有才能卻因際遇不佳,至老年仍未被重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漢武故事》。漢武帝曾到郎署視察,發現郎官顔驷須發皆白卻仍居低位,詢問後得知:顔驷在文帝時因“尚武”未被重用(文帝好文),景帝時因“年少”未受重視(景帝好老),武帝時又因年老被冷落(武帝好少)。他因此感歎“三世不遇”,成為“白首為郎”的典型。
字面意義
“白首”指年老白發,“郎”是漢代低級官職。字面可理解為“到老仍是個小郎官”。
引申意義
比喻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強調個人才能與時代需求錯位導緻的終身不得志。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成語指“女子為愛白頭”,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典故混淆。建議以《漢武故事》的官方記載為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顔驷故事細節,可參考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的解析。
《白首為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追求理想或愛情,不怕艱辛和困難,即使白發蒼蒼也願意奮鬥。
《白首為郎》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白、首、為、郎。共計13個筆畫。
《白首為郎》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名叫範蠡的賢士,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愛情,不畏艱辛,最終達成了目标。因此,他被稱為白首為郎。
《白首為郎》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白首為郎」。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白首為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故事背景是相同的。
他放棄了高薪的工作追求自己的夢想,真是個白首為郎的人。
白發蒼蒼、為了、追求、理想、賢士
不管白發蒼蒼、不計較艱難困苦、義無反顧
怕苦怕累、沒有理想、舒適享受、不思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