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義的意思、服義的詳細解釋
服義的解釋
(1).謂穿着得其所宜。《國語·周語上》:“施三服義,仁也。” 韋昭 注:“義,宜也。服得其宜,謂端委也。”
(2).服膺正義。《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 漢 劉向 《說苑·權謀》:“服義之君不足於信,服戰之君不足於詐。” 宋 文天祥 《集杜詩·<蘇劉義>序》:“其人剛躁不可近,然能服義,終始不失大節。”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服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穿着得其所宜
指服飾穿戴符合場合或身份的要求,體現禮儀的適宜性。例如:
- 《國語·周語上》提到“施三服義,仁也”,韋昭注解“義”為“宜”,強調服飾需得體。
- 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多與禮儀規範相關,如“端委”(正式禮服)的穿戴場合。
二、服膺正義
指内心信服并踐行道義,強調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例如:
- 《楚辭·招魂》中“身服義而未沬”,表達堅守廉潔與道義的決心。
- 宋代文天祥在《集杜詩·<蘇劉義>序》中評價人物“能服義,終始不失大節”,突出對正義的忠誠。
補充說明
- 詞源特點:“服”本義為順從(如《呂氏春秋》“敵已服矣”),引申為踐行;“義”指合宜的道德準則,二者結合形成“遵循道義”的内涵。
- 使用場景:多用于強調個人品德(如正直、守信)或社會規範(如遵紀守法)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國語》《楚辭》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服義 (fú yì) 這個詞的意思是忠誠、忠誠度。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月 (yuè) 和 從 (cóng),共有八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有繁體字的寫法:屮義。在古時候,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常用的是「襥義」。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對組織有着極高的服義。
關于組詞,可以有服義心、服義行、服義事等。與服義近義的詞有忠誠、效忠等,反義詞則有背義、叛義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