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剝食粽子。亦借指端午。 宋 陸遊 《初夏》詩:“已過浣花天,行開解粽筵。” 明 李贽 《士龍攜二孫同弱侯過餘解粽》詩:“解粽正思端午,懷沙莫問 汨羅 !”《金6*瓶6*梅詞話》第十六回:“ ********* 治了一席酒,請過 ********* 來,一者解粽,二者商議過門之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解粽漢語 快速查詢。
“解粽”是一個與端午節相關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歸納如下:
詞義解釋
“解粽”字面意為剝開或解開粽子,即食用粽子的動作。其中“解”指剝開、拆解,“粽”則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以箬葉或葦葉包裹糯米制成(參考“粽”的釋義)。
文化關聯
該詞常代指端午節。古人端午食粽是重要習俗,因此“解粽”成為節日的象征性表達,如宋代陸遊詩句“行開解粽筵”便以“解粽”點明端午宴席。
文學引用
明代李贽的《士龍攜二孫同弱侯過餘解粽》中,“解粽正思端午”直接關聯端午;《金瓶梅詞話》也通過“解粽”描繪節日場景,體現其文化意象的流傳。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解粽”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詩詞或傳統節日的文雅表述中,例如祝福語“合家團圓解粽葉”。
總結來看,“解粽”既是一個動作描述,也是端午節的文化符號,承載着民俗與文學的雙重意義。
《解粽》(jiě zòng)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拆解粽子的簡稱。粽子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節日食品,通常由糯米、肉類、蛋類、豆類等食材包裹在竹葉中蒸煮而成。當人們想要品嘗粽子時,需要将外層的竹葉剝開,這個過程就是解粽。
《解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角”和“米”,部首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部首共占據2畫。
《解粽》這個詞是由“解”和“粽”這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解”字表示解開、拆散的意思,“粽”字表示一種用粘性的糯米包裹餡料,用竹葉裹住蒸煮的食品。
在繁體字中,解粽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解粽的寫法可以有所差異。具體而言,早期的解字常常将“角”字放在左側作為偏旁,它既表示樂器角、獸角,也表示尖銳的事物。隨着時間的推移,解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式。
粽字的古代寫法也存在差異,最早是由象形字“束”和“米”組合而成,後來又加入了表示竹葉的“竹”字,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1. 今天我買了兩個粽子,等會兒一起來解粽吧。
2. 祖母經常教我們如何包粽子,可我還不太會解粽。
解饅頭、解紅燒肉、解困等。
近義詞:拆粽、剝粽。
反義詞:包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