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無信不立的意思、民無信不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無信不立的解釋

無信:缺乏信任,沒有信用;不立:立不起來。 

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身之地,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說明誠信,誠實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這個國家就不穩固。  

出處: 

《論語·顔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例句:

民無信不立。咱們開會不挂自家兒旗,是公開欺騙老百姓。 ★馮雪峰《山盜和他們的旗》

網絡擴展解釋

“民無信不立”出自《論語·顔淵》,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貢關于治國理政問題時提出的核心觀點,強調信任是維系國家存續的根基。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出處與原文語境
    該句源自《論語·顔淵》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子貢問政,孔子提出治理國家的三大要素:“足食”(糧食充足)、“足兵”(軍備完善)、“民信之”(民衆信任)。當子貢追問若必須舍棄其一時的優先級時,孔子依次選擇“去兵”“去食”,并強調“民無信不立”——若失去民衆信任,國家将無法存續。

  2. 核心含義

    • “信”的指向:這裡的“信”指民衆對政府的信任,而非個人信用。孔子認為,政府若失信于民,即使物質條件充足,政權也會崩塌。
    • 立國之本:信任被視為比軍事和經濟更重要的政治基礎,體現了儒家“以德治國”的思想。
  3. 曆史背景與典故
    孔子生活在春秋亂世,諸侯國常因失信導緻内亂。後世以“立木為信”(商鞅變法)等典故呼應這一思想,強調統治者需通過誠信建立權威。

  4. 現代引申意義
    當代語境中,“信”可擴展至社會信用體系,包括政府公信力、個人誠信等。例如,若公衆對政策或制度失去信任,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這句話不僅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重要命題,也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啟示——信任是維系社會穩定的無形紐帶,需通過透明、公正的制度建設加以鞏固。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無信不立》的意思

《民無信不立》是一句成語,意為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缺乏誠信,社會就無法穩固發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無信不立》的拆分部首為「民」、「無」和「立」,部首分别為「人」、「無」和「立」。筆畫分别是「4」、「4」和「8」。

來源

這句成語最早見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當是之時,中國無亂而齊民莫不勸善相飾,民無信不立矣。”此處表述了在白起、王翦統一中國之後,雖然秦朝政權長期以來打壓了百姓的信仰和忠誠度,但是英雄輩出、行善助人的聲音層出不窮,說明人民對于誠信的重要性有所認識。

繁體字

《民無信不立》(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民無信不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他深信《民無信不立》的道理,因此在經營自己的企業時一直秉持誠信原則。

組詞

誠信、不信、立國、國家、人民、穩固、發展等

近義詞

信義為本、信則立國

反義詞

民有信不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