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顫心驚的意思、膽顫心驚的詳細解釋
膽顫心驚的解釋
同“ 膽戰心驚 ”。 元 施惠 《幽閨記·士女隨遷》:“生長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清 袁于令 《西樓記·捐姬》:“膽顫心驚,追賊莫暫停。”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八章:“ 平江縣 久已成為南北軍閥拉鋸戰必經的要道,受兵災最多最劇的地方。所以,每有風聲,無不‘談虎色變’,膽顫心驚。”
詞語分解
- 膽的解釋 膽 (膽) ǎ 人或某些動物體内器官之一,在肝髒右葉的下部:膽囊。苦膽。膽固醇。肝膽相照(指對人忠誠,以真心相見)。 不怕兇暴和危險的精神、勇氣:膽量。膽氣。壯膽。膽魄。膽大妄為(唅 )。 裝在器物内
- 驚的解釋 驚 (驚) ī 騾馬等因為害怕而狂奔起來不受控制:驚車。驚群。馬驚車敗。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驚恐。驚駭。驚愕。驚惶。驚詫。驚遽。驚厥。驚悟。驚心動魄。驚惶失措。驚世駭俗(言行出奇,使世
網絡擴展解釋
“膽顫心驚”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因極度恐懼而心神不甯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詞義與結構
- 字面分解:“膽顫”指膽囊顫抖,“心驚”指心髒驚跳,兩者均以誇張的生理反應比喻心理上的強烈恐懼。
- 正确寫法:該詞也常寫作“膽戰心驚”(“戰”通“顫”),兩種形式通用,但現代更傾向用“膽戰心驚”。
2.使用場景
- 形容恐懼:多用于描述面對危險、壓力或突發驚吓時的心理狀态,如“深夜獨行山路,令人膽顫心驚”。
- 文學描寫:常見于小說、散文中,增強緊張氛圍,例如描述角色遭遇險境時的心理活動。
3.情感色彩與程度
- 情感強度:強調恐懼程度極深,常伴有生理反應(如發抖、冒冷汗)。
- 貶義傾向:隱含對恐懼狀态的負面評價,有時暗示膽小或過度緊張。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心驚肉跳、惶恐不安、毛骨悚然(均表恐懼,但側重點不同,如“毛骨悚然”偏重外在環境引發的恐懼)。
- 反義詞:鎮定自若、泰然處之、面不改色。
5.文化擴展
- 典故關聯:雖無明确出處,但與中醫“膽主決斷”理論相關,傳統認為膽氣虛弱易引發恐懼。
- 英語對照:可譯為“tremble with fear”或“panic-stricken”,但文化聯想差異較大。
例句:
- 雷聲轟鳴,孩子膽顫心驚地縮在牆角。
- 他第一次走高空玻璃橋時膽顫心驚,寸步難移。
需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口語,日常交流中更常說“吓壞了”“好害怕”等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膽顫心驚》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危險或恐懼時,感到非常害怕和緊張的心情。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構成部分。
膽(dǎn)是由部首⺼和筆畫9構成的,表示"膽量"或者"勇氣"。它是一個形意字,原本是描繪人的内髒器官"膽"的形狀。
顫(chàn)是由部首亻和筆畫13構成的。它表示身體的震動或顫抖,形容人在害怕或恐懼中的狀态。
心(xīn)是由部首忄和筆畫4構成的,表示"心髒"或"感覺"。在這個詞中,心表示一個人内心的感受或者情緒狀态。
《膽顫心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小說或者戲劇中,經常用來形容人物面對危險或者險情時的心理反應。這個詞用簡體字書寫,對應的繁體字是「膽顫心驚」。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演義小說中的古代稱呼"膽顫心驚"寫作「膽顫心驚」。也許會有其他一些古代文獻中使用的不同寫法。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這個詞來形容人們面對緊急情況時的心情:
1. 我聽到了一聲巨響,整個身體都膽顫心驚。
2. 在那個黑暗的房間裡,大家都感到膽顫心驚。
與《膽顫心驚》相近的詞語有:"恐懼萬分"、"膽戰心驚"、"驚悚不已"等。
與《膽顫心驚》相反的詞語有:"無畏"、"堅定"、"淡定"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