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翦滅的意思、翦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翦滅的解釋

消滅。《左傳·成公二年》:“餘姑翦滅此而朝食。”《舊唐書·韓思複傳》:“ 思復 以為蝗蟲是天災,當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滅。” 清 譚嗣同 《仁學》一:“日受人之仁,安坐不一報,遊惰困窮,至於為人翦滅屠割,揆之上天報施之理,亦有宜然焉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翦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ǎn miè,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徹底消滅或完全毀滅,強調以果斷、徹底的手段清除目标。該詞常用于形容對敵人、災害或負面事物的根除。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與例句

  1. 曆史與戰争語境
    《左傳·成公二年》中“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我暫且先消滅這些敵人再吃早飯),體現急于消滅敵人的決心。
  2. 應對天災人禍
    《舊唐書》記載韓思複認為蝗災應“修德禳災”,而非僅靠人力翦滅。
  3. 社會批判
    譚嗣同在《仁學》中用“翦滅屠割”暗喻不公制度的殘酷性。
  4. 擴展用法
    如“翦滅群雄”指消滅多方敵對勢力,常見于描述亂世中的征服過程。

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對“翦”的釋義存在分歧:主流觀點認為“翦”通“剪”,表消滅;亦有學者提出“盡”(完全)或“殄”(滅絕)的解讀,但語境中仍以“剪除”更貼合原意。


情感色彩

該詞帶有強烈果斷、不留餘地的意味,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如曆史叙述、政論文章等。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仁學》等原著,或查閱《說文解字》相關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翦滅》的意思

《翦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割斷、砍掉、消滅。通常用來形容迅速而徹底地消失或毀滅某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翦滅》是由部首“羽”和“火”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火”,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翦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漢語。根據古籍記載,《翦滅》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翮翮》中,意為用剪刀剪下信鴿的羽毛來表達悲傷。

繁體

《翦滅》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劍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翦滅》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是「翹火竹火火」。

例句

1. 那個邪惡的勢力被神勇的戰士們翦滅了。
2.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瞬間将整座城市翦滅。

組詞

翦刀、翦除、滅亡、消滅、蕩平

近義詞

消除、去除、根除、撲滅、湮滅

反義詞

保存、保留、保持、保存、延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