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镬如饴的意思、鼎镬如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镬如饴的解釋

饴:麥芽糖,糖漿。受酷刑像吃糖一樣。形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镬如饴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将承受酷刑視為品嘗糖漿般甘甜,比喻為了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能夠坦然面對極端痛苦甚至死亡,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堅貞不屈的品格。

該成語的詳細解析如下:

  1. 字義拆解與意象來源:

    • 鼎镬:指古代兩種烹煮器具。鼎多為圓形三足兩耳,镬是無足的炊具(類似大鍋)。在古代,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禮器和炊具,也曾被用作殘酷的刑具,即“烹刑”。《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鼎镬”可指“古代酷刑,用鼎镬烹人”。
    • 如饴:意為“如同饴糖(麥芽糖漿)一樣”。饴糖在古代是甜美的食物象征,“如饴”即形容感覺像糖一樣甜。
    • 組合意象:将承受鼎镬烹煮這樣的極刑,感受上卻如同品嘗甘甜的糖漿。這種強烈的反差構成了成語的震撼力。
  2. 深層寓意與精神内核:

    • 該成語并非字面描述對痛苦的麻木,而是極度凸顯主體精神力量的強大。它形容一個人為了堅守正義、真理、氣節或信仰,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肉體上的巨大痛苦在其堅定的意志面前顯得微不足道,甚至能從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甘甜。這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推崇的“舍生取義”、“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
  3. 典型出處與曆史語境:

    • 此成語的精神最著名的體現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文天祥在詩中歌頌了曆史上那些具有浩然正氣的仁人志士,他們面對敵人的酷刑(鼎镬),視死如歸,心境如同渴望甜食而不可得一般(表達了一種為氣節而求死得死的坦然)。文天祥本人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和死亡威脅,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其生平正是“鼎镬如饴”精神的完美寫照(來源: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現代用法與引申:

    • 在現代漢語中,“鼎镬如饴”主要用于形容為了崇高的目标或堅定的信念,能夠無畏地承受巨大磨難和犧牲的精神境界。它強調的是一種超然物外、以苦為樂、視死如歸的堅貞品格和英雄氣概。常與“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等詞義相近,但更具形象性和沖擊力(參考:《現代漢語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鼎镬如饴”以觸目驚心的意象對比(酷刑之痛 vs 糖漿之甘),生動刻畫了仁人志士面對死亡威脅和極端痛苦時,因内心信念無比堅定而表現出的無畏與從容。它不僅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氣節的一種象征性表達。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文天祥《正氣歌》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鼎镬如饴”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詞義解析

    • 鼎镬:古代烹饪器具,後演變為酷刑工具,指用鼎镬煮人的刑罰。
    • 如饴:像糖漿一樣甘甜(“饴”即麥芽糖)。
      整體意為:即使遭受酷刑,也如同吃糖般坦然,形容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文天祥借此表達自己面對元朝威逼利誘時堅貞不屈的氣節。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對待死亡或苦難的态度。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但常用于褒義語境,強調英勇無畏。
  4. 相關成語擴展
    類似表達視死如歸的成語還有“刀鋸鼎镬”“甘之如饴”等。

該成語通過比喻手法,以“受刑如食糖”的強烈反差,凸顯人物在極端困境中的從容與堅定,是中華文化中氣節觀的典型體現。

别人正在浏覽...

班毛報答撥喇喇側影沖襲詞兒竄跑醋滴滴丹樞悼詞彫啄杜厥杜五風旨粉箋伏抱負柩高奇蓇葖黃绀绀毀打昏瞢火飯豁然開朗缣綸恝視吉光禁府京門矜念浸蝕進武谲略忼直磕擦狂會禮寵旅宿馬僮命術平良青肷婍嬟榷賣三面沙界善好深意十薮收盤死心塌地陶郁騰嬉天壤王郎停睛橦布歪點子文墀校讀心慈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