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牽輓 ”。牽拉。指拉物。《後漢書·董卓傳》:“牽挽臣車,使不得行。” 唐 韓愈 《南溪始泛》詩之一:“石麤肆磨礪,波惡厭牽挽。”《法苑珠林》卷二二:“ 晉州 陷日,像汗流地……後欲倒之,人牛六十牽挽不遂。” 明 李東陽 《送梁廷美黃門之陝西參政》詩:“隨車少婦勞牽輓,失穴殘胡尚陸梁。”《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星羅棋布的油井,牽挽着條條‘油龍’飛騰疾遊。”
(2).牽扯。 清 恽敬 《望仙亭記》:“若 純陽真人 ,求之縉紳先生之撰述,未嘗言其學於 釋 氏,而 釋 氏必牽挽之。”
(3).援引。指用人。 宋 葉適 《兵部尚書趙公墓志銘》:“陛下始緣都城楮賤米貴,牽挽用臣。今雖楮稍重而賤之源猶在;糴漸平而貴之根自若,懼終不足寄委。”《元典章·吏部二·父子兄弟做官回避》:“前省官 阿合馬 、 郝禎 等……父子居於省部,子姪列於州郡,牽挽私親,樹立黨錮,莫甚於此。”
(4).牽制。 清 黃宗羲 《五軍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銘》:“故使君而當平世,必能扶植善類,不為小人所牽挽。” 清 恽敬 《同遊海幢寺記》:“士大夫登朝之日大都為世事牽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
見“ 牽挽 ”。
“牽挽”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牽拉(物理動作)
指用手或工具拉動物體,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後漢書·董卓傳》中“牽挽臣車,使不得行”,描述強行拉車的場景。
牽扯(抽象關聯)
表示事物間相互牽連或糾纏。如清代恽敬《望仙亭記》提到“釋氏必牽挽之”,暗指佛道學說間的關聯。
援引(用人或引用)
特指在政治或社會活動中提拔、引用人才。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記載“牽挽用臣”,即指因時局需要而任用官員。
牽制(限制或制約)
如《元典章》中描述官員通過親屬關系“牽挽私親”,形成黨锢局面。
詩句引用
黃庭堅《鹧鸪天》中“黃花白發相牽挽”,以牽挽表達人與自然的互動;韓愈《南溪始泛》的“波惡厭牽挽”則借自然阻力隱喻人生困境。
現代用法
當代文學中可見“油井牽挽油龍”等比喻,賦予工業場景詩意化表達。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學術研究。
“牽挽”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拉扯、牽引。它表示通過用力拉扯或牽引物體,使其向某個方向移動或改變原有的狀态。
“牽”字的拆分部首是牛字旁,總共有8個筆畫。
“挽”字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
“牽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無衣》中,其中有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中的“牽挽”指的是情侶間的親密關系。古時“牽挽”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
“牽挽”在繁體字中寫作“牽挽”,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牽”字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而“挽”字的古代寫法中,在扌手字旁下方多了兩個點,表示手的擺動的動作。
1. 他和女友牽挽着手漫步在公園裡。
2. 工人們齊心協力,牽挽着重物進入工地。
1. 牽手:指手拉手牽引、拉攏。
2. 牽連:指某事物和其他相關的事物或人之間有關聯。
3. 牽制:指通過施加外部力量來控制、限制對方的行動。
1. 引導:引領、帶領别人走向某個方向。
2. 帶領:指作為領導者或先行者引導别人往某方面去。
3. 導引:引領、帶領别人走向某個方向。
1. 放任:不加幹涉、不進行控制或管理。
2. 放手:不再牽制或控制,讓對方自由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