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椽及棟梁。《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周旋祠宇,庭亭荒蕪,榱棟傾落,草萊弗除。” 明 王世貞 《挽歌序》:“今戰鬪浡鬱,榱棟焚如,天柱地維,潰折至再。”
榱棟(cuī dòng),漢語複合詞,指房屋建築中的核心結構構件,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榱”指椽子,即架在房檩上承托屋瓦的木條;“棟”指房屋的主梁,即最高處承受屋頂重量的水平構件。合稱“榱棟”代指房屋的骨幹結構,引申為事物的核心或關鍵支撐部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卷,第123頁。
詳細解釋與引證
例:《晉書·孝友傳》載“榱棟崩折,屋宇傾頹”,喻指國家根基動搖。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第245頁。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3冊,第1892頁。
語用與文化内涵
古文獻常以“榱棟”強調事物不可或缺的支柱性,如《淮南子·本經訓》雲:“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榱棟之安,非一瓦之覆。”凸顯集體協作的重要性。該詞至今用于學術論述或文學表達,喻指關鍵要素。
來源:《中國建築術語辭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年,第87頁。
“榱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ī dò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建築學意義
榱棟共同構成房屋的骨架,如《荀子·哀公》中記載:“仰視榱棟”,描述進入廟堂後擡頭可見的屋頂結構。晉代夏侯湛《東方朔畫贊》亦提到“榱棟傾落”,形容建築殘破之狀。
比喻義
引申為“重要的人或事物”,強調其支撐性作用。例如:“企業技術團隊是發展的榱棟”。
“榱棟”既指具體的建築構件,也象征事物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建築術語,可參考《說文解字》或《荀子》等文獻來源。
敗谷白駒過隙白鹢缽拿朝燭宸路吃素淳慤蔥翠戴日帶下醫大隱低頻符緯公塗公休日姑爹海外寒冽河渎華箋畫眉舉案黃心火筴尖子生擊毂踦屦急亂金帛瞰瑕伺隙括搭老祖太爺臉急鍊精媒伯密巧七寶高車輕侈其雨散寮三器散逸擅退社公省決私佼鎖墩聽言同塵土裡土氣拖床枉情王水妄誅晩紅衛虎穩到無根而固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