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避的意思、竄避的詳細解釋
竄避的解釋
逃亡;逃匿。《周書·姚僧垣傳》:“俄而 景 兵大至,攻戰累日,郡城遂陷。 僧垣 竄避久之,乃被拘執。” 唐 司空圖 《休休亭記》:“ 濯纓 為 陝 軍所焚,愚竄避踰紀……既歸,葺於壞垣之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戊申熊成基安慶起義記》:“該匪又竄避 臨江塔寺 後,砲擊我軍。”
詞語分解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竄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cuàn bì()
- 釋義:指逃亡、逃匿,通常用于描述因躲避戰亂、追捕等緊急情況而隱藏或逃離的行為。
古籍例證
- 《周書·姚僧垣傳》:記載姚僧垣因戰亂被迫長期逃亡,後被拘捕的情景。原文為“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
- 唐代司空圖《休休亭記》:描述作者因住所被焚毀而逃亡十餘年,最終歸來的經曆。原文提到“愚竄避逾紀……既歸,葺于壞垣之中”。
近代用法
在中國近代史資料中,“竄避”一詞也用于描述起義軍或反叛勢力躲避追剿的行動。例如《辛亥革命·戊申熊成基安慶起義記》中記載起義軍“竄避臨江塔寺後,炮擊我軍”。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境,強調因外部威脅導緻的被動逃亡行為,現代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同義詞
逃亡、逃匿、躲避()。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事件背景,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的詳細引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竄避》這個詞是指躲避、逃避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竄(穴)和避(辶)兩個部首,其中竄的筆畫是8畫,避的筆畫是162畫。《竄避》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有多種說法,可能是古代用于軍事戰鬥中士兵作戰時的一種戰術,也可能是形容人在面對困境或危險時采取的逃避行為。在繁體字中,竄避的寫法是竄避。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對應的古代文獻。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發現自己不得不竄避,以避免卷入危險的境地。
2. 在追逐過程中,獵人試圖竄避馳來的獵物。
3. 當面對困難時,有些人會選擇勇敢面對,而有些人會選擇竄避。
除了《竄避》,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組詞,如竄逃、避難、躲避等。它們在表達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逃避"、"躲藏"等詞語,它們都可以表示躲避或避開某種事物或情況。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勇敢面對"、"迎難而上"等詞語,它們表示不躲避、不逃避,而是積極面對困難或危險。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