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避的意思、窜避的详细解释
窜避的解释
逃亡;逃匿。《周书·姚僧垣传》:“俄而 景 兵大至,攻战累日,郡城遂陷。 僧垣 窜避久之,乃被拘执。” 唐 司空图 《休休亭记》:“ 濯缨 为 陕 军所焚,愚窜避踰纪……既归,葺於坏垣之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该匪又窜避 临江塔寺 后,砲击我军。”
词语分解
- 窜的解释 窜 (竄) à 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流窜。抱头鼠窜。 放逐:窜逐。 修改文字:窜改。窜定(删补改定)。点窜(删减涂改)。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窜避,汉语复合动词,由“窜”(cuàn)与“避”(bì)两个动作构成,指因躲避危险或追捕而迅速逃离原地的行为。该词属于并列式结构,强调“逃窜”与“躲避”的双重含义,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
词义解析:
- “窜”的本义为“隐匿、奔逃”,《说文解字》释为“鼠形小兽,善逃窜”,后引申为仓促逃离;
- “避”指主动回避,《广雅·释诂》注为“去也,违也”,含主动规避之意;
- 组合义:两者叠加后,“窜避”强调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隐藏或转移,如《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诸侯之师乃窜避于林中”,描述军队为避战火隐匿于山林。
用法与语境: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战乱、灾祸中的逃亡行为,如《资治通鉴·唐纪》载“民皆窜避山泽以避赋役”;
- 现代用例:可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躲避责任”,如“问题暴露后,涉事者窜避他乡”。
权威参考:
-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及《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 古籍用例引自《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窜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使用场景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cuàn bì()
- 释义:指逃亡、逃匿,通常用于描述因躲避战乱、追捕等紧急情况而隐藏或逃离的行为。
古籍例证
- 《周书·姚僧垣传》:记载姚僧垣因战乱被迫长期逃亡,后被拘捕的情景。原文为“僧垣窜避久之,乃被拘执”。
- 唐代司空图《休休亭记》:描述作者因住所被焚毁而逃亡十余年,最终归来的经历。原文提到“愚窜避逾纪……既归,葺于坏垣之中”。
近代用法
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中,“窜避”一词也用于描述起义军或反叛势力躲避追剿的行动。例如《辛亥革命·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中记载起义军“窜避临江塔寺后,炮击我军”。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书面语境,强调因外部威胁导致的被动逃亡行为,现代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同义词
逃亡、逃匿、躲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历史事件背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的详细引证。
别人正在浏览...
八月春谶瑞冲劲儿雠敛辍哺初小楚腰纤细词史促趱道妆短吁长叹多辟鄂州市法刀风量附状孤帐汉音横金拖玉鸿商富贾浒浒挥弓蹇谔讲诵矜独金鷄独立金鳞金璇禁阻寄榻箟簬忾敌拉插骂阵曚昧瞄准陌阡逆气派澨贫寒千步香签军青茭琼堆玉砌脐燃惹事招非如山压卵失所水君嘶嗄送祟酸黄虀鬀头同明相照通摄退度王阮乌噣嚣闹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