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徒跣。《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哀帝 建平 四年正月,民驚走,持槀或棷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詔籌。道中相過逢多至千數,或披髮徒踐,或夜折關,或踰牆入,或乘車騎奔馳,以置驛傳行,經歷郡國二十六,至京師。” 顔師古 注:“徒踐,謂徒跣也。”
“徒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tú jiàn,其核心含義為“猶徒跣”,即赤腳行走的意思。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記載,該詞出現在描述民衆驚慌奔走的場景中:“或披髮徒踐……”,顔師古注解明确指出:“徒踐,謂徒跣也”(赤腳行走)。結合“徒”的“步行”義和“踐”的“踩踏”義,可理解為不穿鞋履、赤足而行。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漢書》中描述建平四年民衆慌亂時“徒踐”奔逃的場景,反映緊急狀态下顧不得穿戴的窘迫。此外,明代韓雍的詩句“豈徒踐董賈”則借用其字面義,表達對前賢的追隨(此用法較罕見)。
字義拆解
提示: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注解或研究文獻中。如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漢書》及顔師古注。
《徒踐》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徒(ㄊㄨˊ)和踐(ㄐㄧㄢˋ)。其中,徒是表示“追隨、跟隨”的意思;踐則表示“踏、實現”的意思。合在一起,徒踐的意思是指“追隨并實現,踐行”。“徒”部首可以拆分為“彳”,表示“行走、腳步”的意思;“言”,表示“話語、言論”的意思。而“踐”部首則是“足”,表示“腳、跳”的意思。
《徒踐》一詞來源于《論語·衛靈公篇》中的一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擔憂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擔憂自己不了解别人。在這個句子中,徒踐被用作“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意思。繁體字為「徒踐」。
在古代,徒踐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徒”部分的寫法為“彖”,表現出人在前面行走的形象。“踐”部分的寫法則為“踐”,顯示出腳底踩踏的形象。這些古代的寫法經過演變、簡化後,才成為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 踐行是實現理念的重要方式。
- 他将徒踐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
- 要将信仰付諸行動,不僅在口頭上表達,更要通過徒踐來體現。
- 徒步:步行、行走的意思。
- 踐諾:實現承諾、踐行諾言的意思。
- 實踐:指根據理論和想法進行實際操作和體驗的行為。
- 實行:指将計劃、政策等付諸實際行動,執行、實施的意思。
- 抵制:指拒絕接受、反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意思。
- 違背:指違反、不顧及規定或本意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