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居栖身。 漢 賈誼 《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羣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
寄送的處所。 唐 溫庭筠 《春日》詩:“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
“寄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暫時居住或依附于某地。該釋義源自漢代賈誼的《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羣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例如,形容人或事物因失去原本環境而被迫依附他處。
指物品或書信郵寄的目的地。唐代溫庭筠在《春日》詩中寫道:“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此處“寄處”即指書信無法送達的地址。
寄處(jì chǔ)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托付的地方”或“寄托的所在”。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寄和處。
寄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寸(寄)和廣(處)。寄的筆畫數為3,處的筆畫數為5。
寄處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部分,在《說文解字》裡有詳細的解釋。在繁體字中,寄處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寄和處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确定确切的形狀和構造。
1. 我把我的心寄托在這個城市,這裡是我青春的寄處。
2. 這本書成為了我靈魂的寄處,每次閱讀都能獲得思想的滋養。
1. 寄存:将某物托付給他人保存。
2. 寄予:将期望或希望安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3. 處所:特指某個地方。
留所、安寄、寓居
離去、流浪、漂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