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邑的意思、賜邑的詳細解釋
賜邑的解釋
天子或諸侯賜給的食邑。《左傳·僖公五年》:“ 陳 轅宣仲 怨 鄭 申侯 之反己於 召陵 ,故勸之城其賜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孫不忘,吾助子請。’乃為之請於諸侯而城之,美。遂譖諸 鄭伯 ,曰:‘美城其賜邑,将以叛也。’ 申侯 由是得罪。”《商君書·境内》:“故爵五大夫,皆有賜邑三百家,有賜稅三百家。”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邑”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
基本定義
指君主(天子或諸侯)将土地作為“食邑”賞賜給臣子或官員,以示恩寵或獎勵。食邑即受封者享有該地賦稅收入的領地,但土地所有權仍歸君主所有。
-
曆史背景與功能
賜邑是分封制的一種體現,通過授予土地強化君臣關系,既表彰功績,也鞏固統治。例如《商君書》記載,五大夫爵位者可獲“賜邑三百家”,直接享受對應稅收。
-
具體案例
《左傳·僖公五年》提到,陳轅宣仲因勸鄭申侯擴建賜邑,導緻後者被誣謀反而獲罪,反映了賜邑在政治鬥争中的敏感性。
-
字義分解
- 賜:上位者給予下位者財物或恩惠,含敬辭性質(如“賜教”)。
- 邑:原指城市或封地,此處特指君主分配的領地。
-
作用與影響
賜邑不僅體現個人榮譽,還通過經濟收益維系貴族階層忠誠,但過度分封也可能引發地方勢力膨脹,成為政權隱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左傳》《商君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邑》這個詞,意指皇帝或高官給予臣子或功臣的土地和封地。它的拆分部首是賜(貝)和邑(阝)。賜的拼音是cì,邑的拼音是yì。賜的筆畫數是4畫,邑的筆畫數是10畫。
《賜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制度。在古代,君主為了獎勵臣子和功臣的貢獻,往往會授予他們一定的土地和封地,作為封賞。這樣不僅可以表達君主的嘉許和恩寵,也可以鞏固君臣關系和激勵更多人為國家做出貢獻。
《賜邑》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賜邑」。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變化,在篆書時期,賜的寫法類似于「惞」,邑的寫法在金文中則類似于「於」。後來隨着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的寫法才逐漸統一。
例如,可以用《賜邑》這個詞造句:
1. 君主賜邑給忠誠勇敢的将軍,以示嘉獎和榮寵。
2. 這個王子因為立下赫赫戰功,被賜予一片美麗的邑地。
與《賜邑》相關的組詞有賜予、賜福、封賞等。近義詞有授予、賞賜,反義詞則可以是剝奪、追回等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