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邑的意思、赐邑的详细解释
赐邑的解释
天子或诸侯赐给的食邑。《左传·僖公五年》:“ 陈 辕宣仲 怨 郑 申侯 之反己於 召陵 ,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於诸侯而城之,美。遂譖诸 郑伯 ,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 申侯 由是得罪。”《商君书·境内》:“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赐邑”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
基本定义
指君主(天子或诸侯)将土地作为“食邑”赏赐给臣子或官员,以示恩宠或奖励。食邑即受封者享有该地赋税收入的领地,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君主所有。
-
历史背景与功能
赐邑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通过授予土地强化君臣关系,既表彰功绩,也巩固统治。例如《商君书》记载,五大夫爵位者可获“赐邑三百家”,直接享受对应税收。
-
具体案例
《左传·僖公五年》提到,陈辕宣仲因劝郑申侯扩建赐邑,导致后者被诬谋反而获罪,反映了赐邑在政治斗争中的敏感性。
-
字义分解
- 赐:上位者给予下位者财物或恩惠,含敬辞性质(如“赐教”)。
- 邑:原指城市或封地,此处特指君主分配的领地。
-
作用与影响
赐邑不仅体现个人荣誉,还通过经济收益维系贵族阶层忠诚,但过度分封也可能引发地方势力膨胀,成为政权隐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制度演变,可参考《左传》《商君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赐邑》这个词,意指皇帝或高官给予臣子或功臣的土地和封地。它的拆分部首是赐(贝)和邑(阝)。赐的拼音是cì,邑的拼音是yì。赐的笔画数是4画,邑的笔画数是10画。
《赐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制度。在古代,君主为了奖励臣子和功臣的贡献,往往会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封地,作为封赏。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君主的嘉许和恩宠,也可以巩固君臣关系和激励更多人为国家做出贡献。
《赐邑》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賜邑」。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也有所变化,在篆书时期,赐的写法类似于「惞」,邑的写法在金文中则类似于「於」。后来随着演变和规范化,现代汉字的写法才逐渐统一。
例如,可以用《赐邑》这个词造句:
1. 君主赐邑给忠诚勇敢的将军,以示嘉奖和荣宠。
2. 这个王子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被赐予一片美丽的邑地。
与《赐邑》相关的组词有赐予、赐福、封赏等。近义词有授予、赏赐,反义词则可以是剥夺、追回等词汇。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龅齿驳面子踩踏臣仆陈讬赤驳抽痉出命祠山神打救等价交换敌国动物纤维烦诉飞镖妇德更姓改物遘结好言好语河帅歡乐检踪猳豕京阙金隧渴泽筷笼子宽剩库仑狼奔鼠窜琅霜揽统脸青鼻肿敛手屏足躐跻猛古丁猛虎出山判令磐郢乒乒乓乓强力青牛师趋谒散摊子沈鼾戺陛诗灵顺续疏妄速销贪官污吏天宦痛叱僮牧网罟瓦瓮物忌乌麦仙苑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