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冥寂的意思、冥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冥寂的解釋

(1).靜默。《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三》:“緑蘿結高林,蒙蘢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絃。” 李善 注:“冥,玄默也。” 唐 李白 《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詩:“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

(2).幽靜。 唐 顧況 《彈琴谷》詩:“谷中誰彈琴,琴響谷冥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冥寂"是一個富有哲學與文學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一種超越塵嚣、深邃幽遠且無聲無息的寂靜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具體應用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與詞典釋義

  1. 本義拆解:

    • 冥:本義指幽暗、深遠,引申為高遠不可測、超越感官認知的境界(如《說文解字》釋“冥”為“幽也”)。在哲學與宗教語境中,常指宇宙本體或形而上的道體(如《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之"冥",象征浩瀚幽深)。
    • 寂:本義指無聲、安靜,引申為安甯、空淨、無擾動的狀态(如《玉篇》釋“寂”為“無聲也”)。常用來形容心境或環境的絕對甯靜。
    • 合成義:"冥寂"結合二字,強調的是一種既幽深玄遠又絕對寂靜的複合狀态,遠超一般的安靜,指向一種形而上的、近乎虛無或本源的沉寂。
  2. 權威詞典釋義: 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釋義,"冥寂"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 幽深寂靜:形容環境或空間的深邃、昏暗且毫無聲響。例如描繪深山古寺、月下空谷等遠離塵世的自然或宗教場所。
    • 空廓虛無:指一種空靈、虛無、了無痕迹的狀态,帶有哲學上的本體論色彩。
    • 心境超脫:形容人内心達到的遠離俗念、安甯無為、與道合一的超然境界。

二、文化内涵與哲學意蘊

"冥寂"一詞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與佛教的思想精髓:

  1. 道家思想中的"道"境:

    •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運行規律,其本質是"寂兮寥兮"(《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即無聲無形、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冥寂"狀态。
    • 修道者追求的"虛靜"、"坐忘"、"心齋"等境界,正是要摒除雜念,回歸内心與宇宙本體的"冥寂",達到"玄冥之境"(《莊子·大宗師》)。
    • 參考來源: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對"寂寥"的闡釋;郭象《莊子注》對"玄冥"的注解。
  2. 佛教思想中的"空寂":

    • 佛教(尤其是禅宗)強調"萬法皆空"、"諸行無常"。修行追求的涅槃境界,是一種超越生死、煩惱寂滅的"空寂"狀态。
    • "冥寂"常被用來形容禅定中的心境——念頭不起、萬緣放下,呈現一片澄明寂靜的本心(即"明心見性")。
    • 參考來源:《六祖壇經》中關于"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論述;鈴木大拙《禅學入門》對禅定境界的描述。
  3. 文學藝術中的意境營造:

    • 在古典詩詞、山水畫中,"冥寂"是營造高遠、空靈、出世意境的重要元素。如王維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鹿柴》),以動襯靜,深得"冥寂"之妙。
    • 它傳遞出一種遺世獨立、物我兩忘的審美體驗和生命感悟。
    • 參考來源: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對王維詩歌"空寂"意境的分析;宗白華《美學散步》關于中國藝術意境中"靜寂"的論述。

三、應用與示例

"冥寂"不僅是一個描述性詞彙,更是一個承載着深厚哲學、宗教與美學内涵的概念。它指向宇宙本體的幽玄寂靜,是修道者追求的超然境界,也是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的審美理想,代表着一種超越世俗喧嚣、回歸本源的生命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冥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冥寂”由“冥”(昏暗、深沉)和“寂”(寂靜、無聲)組合而成,形容極其安靜、無任何聲響或動靜的狀态,常帶有幽深、玄遠的意境。

二、詳細解釋

  1. 靜默:指環境中或心境上的完全沉寂。

    • 例:唐代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中“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形容遠離塵嚣的靜默。
  2. 幽靜:多用于描繪自然或空間的深邃靜谧。

    • 例:唐代顧況《彈琴谷》中“琴響谷冥寂”,表現山谷的幽靜氛圍。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區分

需與網絡小說《冥寂》(作家周天周公作品)區分,後者為文學創作名稱,非詞語本義。


總結來看,“冥寂”是一個兼具自然描寫與精神境界的詞彙,核心在于表達極緻甯靜與深沉無聲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罷潞飽蓬蓬卑辭奔女标白蠢蟲榱題洞中肯綮多事諷刺豐洽風猷改椎趕快告俘句芒鼓音鴻曆環肥活神活現江妾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交誼鲸音金蘂空話烈燧零陵沒法沒天湎湎磨壠判迹辟污破敗五鬼蒲海戕風遷人情深潭水親重齊譽辁绋鸲鹠艿稗搔耳捶胸馺莎撒響屁深故深要十二時盤詩禍送眼肅黜唐古忒天殛天隅同職脫難文昌君潚箾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