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時代專為考試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 唐 武則天 長安 二年(702年)設武舉,為武科之始。以後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舉行,至 明 代中期始定武鄉試、武會試之制。 清 代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又以默寫武經為内場。其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均與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 光緒 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七》、《明史·選舉志二》。
武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考試科目,其發展與特點如下:
起源與沿革
考試内容
制度特點
武科是古代軍事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體現了“文武并重”的傳統治理思想,其興衰與各朝代軍事需求密切相關。若需更詳細史料,可參考《文獻通考》《明史·選舉志》等典籍。
武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武”和“科”。
“武”字的部首是“欠”,筆畫數為8。
“科”字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9。
“武科”一詞最初來源于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武科”指的是尚武科舉,即儒家學問和武力培訓并重的科舉制度。
“武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武科」。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武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
1. 他通過武科考中了第一名。
2. 哥哥是武科的狀元。
1. 武進科: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武進士科。
2. 武學:指研究武藝和武器的學問。
3. 科舉:指古代中國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
1. 武将:指擔任軍隊主要指揮職務的軍事人員。
2. 武士:指中世紀日本的軍人階層。
1. 文科:指以文學、曆史、哲學等為主要内容的學科。
2. 文人:指以文學、文藝等為主要從事領域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