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科的意思、武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科的解釋

科舉時代專為考試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 唐 武則天 長安 二年(702年)設武舉,為武科之始。以後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舉行,至 明 代中期始定武鄉試、武會試之制。 清 代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又以默寫武經為内場。其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均與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 光緒 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七》《明史·選舉志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武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考試科目,其發展與特點如下:

  1. 起源與沿革

    • 武科始于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首次設立武舉制度,成為科舉體系的一部分。
    • 宋代延續武科,但考試内容受“重文輕武”政策影響,逐漸增加軍事理論比重。
    • 明代中期(成化四年,1478年)正式确立武鄉試、武會試制度;崇祯四年(1631年)增設殿試。
    • 清代進一步規範化,增加童生試,考試流程與文科舉類似,最終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
  2. 考試内容

    • 外場:側重武藝技能,包括馬箭、步箭、弓力、刀術、舉重(石)等體能項目。
    • 内場:考察軍事理論,如默寫《武經七書》等兵法典籍。
    • 唐代還注重應試者外貌,要求“軀幹雄偉,可為将帥”。
  3. 制度特點

    • 與文科舉并列,但地位較低,且長期不定期舉行,直至明清才形成穩定體系。
    • 選拔流程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合格者稱“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等,冠以“武”字與文科區分。

武科是古代軍事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體現了“文武并重”的傳統治理思想,其興衰與各朝代軍事需求密切相關。若需更詳細史料,可參考《文獻通考》《明史·選舉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科

武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武”和“科”。

部首和筆畫

“武”字的部首是“欠”,筆畫數為8。

“科”字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9。

來源

“武科”一詞最初來源于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武科”指的是尚武科舉,即儒家學問和武力培訓并重的科舉制度。

繁體

“武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武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武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通過武科考中了第一名。

2. 哥哥是武科的狀元。

組詞

1. 武進科: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武進士科。

2. 武學:指研究武藝和武器的學問。

3. 科舉:指古代中國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

近義詞

1. 武将:指擔任軍隊主要指揮職務的軍事人員。

2. 武士:指中世紀日本的軍人階層。

反義詞

1. 文科:指以文學、曆史、哲學等為主要内容的學科。

2. 文人:指以文學、文藝等為主要從事領域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