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賊的意思、烏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賊的解釋

[cuttlefish;inkfish] 烏賊科(十腕目)的十腕海洋頭足類軟體動物,身體橢圓形而扁平,口的邊緣有十隻帶吸盤的腕足,體内有墨囊,用以放出黑色液體掩護逃跑。介殼已退化為骨質内殼,可入藥

詳細解釋

亦作“ 烏鰂 ”。魚名。身體橢圓而扁平。體内有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放出,以掩護逃避。通稱墨魚。《初學記》卷三十引 漢 沉懷遠 《南越志》:“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之烏賊。” 宋 陳昉 《颍川語小》卷下:“鰂魚,《本草》從魚,從則。世俗見其能吐黑沫,且‘則’‘賊’之音通,遂呼為烏賊。” 明 楊慎 《烏賊魚贊》:“魚有烏賊,絶脰八足……吸波噀墨,迷射水慝。” 清 周亮工 《閩小記·墨魚》:“墨魚,一名算袋魚,一名烏鰂,一名海鰾鮹。” 魯迅 《朝花夕拾·範愛農》:“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程去接 徐伯荪 的家屬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烏賊”一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烏賊,又稱墨魚、花枝或墨鬥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海洋生物。其名稱來源于遇敵時會噴出墨汁掩護逃跑的特性,且體内有墨囊,故得名“烏賊”或“墨魚”。


二、形态特征

  1. 身體結構:烏賊分為頭、足和軀幹三部分,軀幹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質内殼(俗稱“烏賊骨”或“海螵蛸”,可入藥)。頭部有發達的眼睛和10條腕足,其中第4對腕足特别長,用于捕食。
  2. 獨特能力:皮膚含色素細胞,可隨環境或情緒變化顔色和大小;遇威脅時噴墨逃生。

三、生活習性


四、名稱由來(民間說法)

  1. 烏鴉反食說:傳說烏賊浮于水面裝死,誘烏鴉啄食時用腕足将其拖入水中,故稱“烏賊”。
  2. 曆史附會說:古籍記載秦始皇東遊時丢棄的“筭袋”化為烏賊,因其形似而得名。

五、經濟與文化價值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或生态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39健康網)的詳細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烏賊

烏賊(wū zéi)又稱烏頭魚、墨魚,是一種頭足綱動物。它體形扁平,呈橢圓形,體長大約30-40厘米。烏賊背部呈黑色,故而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烏貝竹(5筆) 貝為部首。

來源:烏賊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水谷》中,意為黑色墨魚。

繁體:烏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作「烏賊」。

例句:烏賊的八個觸手具有很強的捕食能力。

組詞:魚類、頭足類、水生動物。

近義詞:墨魚、鱿魚。

反義詞:白魚、清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