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傻瓜,糊塗人。 明 朱有燉 《曲江池》第一折:“俺兄弟二人,去郊外尋兩個杓倈,哄他些錢鈔使去來。”
(2).指沒見識的後生。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二折:“不曉事的頽人認些回和,沒見識的杓倈知甚死活。”
“杓倈”(讀音:sháo lá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元明時期的戲曲或白話文學中,現代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對玉梳》)還隱含“貪色的傻瓜”之意,強調因好色而顯得愚蠢。此外,該詞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需結合具體作品理解。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曲江池》《對玉梳》等明代戲曲原文,或參考古代白話詞彙研究資料。
《杓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sháo lǐ。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一般隻在古代文獻以及古文的翻譯中出現。該詞是一個名詞,意為“鏟子”或“鏟刀”,用于用于清除、舀取灰塵、泥土或石塊等的工具。
《杓倈》可以從字形上進行拆分,包含了兩個部首:木和刂。其中,“木”是指木頭,表示和木材相關;“刂”是刀的部首,表示與刀具相關。 《杓倈》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杓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聲字典《說文解字》. 在《說文解字》中,将“杓倈”解釋為“鏟也”。
繁體寫法為「杓倈」,字形保持基本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的字形為基準,古時候漢字《杓倈》的筆畫順序如下:
1. 橫(一畫)
2. 提(一畫)
3. 橫(一畫)
4. 點(一畫)
5. 豎(一畫)
6. 橫(一畫)
7. 豎(一畫)
8. 橫(一畫)
9. 彎(一畫)
10. 彎(一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杓倈》的例句:
1. 他用《杓倈》将石塊舀出泥土。
2. 我要找一個大號的《杓倈》來清理院子裡的落葉。
3. 在農田裡,農民們使用《杓倈》耐心地挖掘土地。
組詞:《杓倈》目前沒有常見的組詞。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因此沒有與之相常用搭配的詞語。
近義詞:鏟子、鏟刀。
反義詞: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