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識;學問。《孟子·告子下》:“﹝ 樂正子 ﹞多聞識乎?”《呂氏春秋·誣徒》:“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識疏達。”
(2).指有學識。 宋 葉適 《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今 巖老 極明,極鋭,極智慮,極聞識。”
“聞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知識或學問
指通過聽聞、學習積累的知識體系或學術修養。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提到“多聞識乎?”,強調對學問的重視。在《呂氏春秋·誣徒》中,“聞識疏達”形容弟子學識廣博且通達。
指有學識的人
用于形容具備深厚學問或見識的人。如宋代葉適在墓志銘中評價某人“極聞識”,即稱贊其學識淵博。
總結來看,“聞識”既可指客觀的學問積累,也可形容人的學識素養,需結合語境理解。
《聞識》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知道、了解、通達事理”的意思。
《聞識》的第一個字是“聞”,它的部首是“門”,總共有8畫; 《聞識》的第二個字是“識”,它的部首是“言”,總共有9畫。
《聞識》來源于《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聞識斯之謂與?”意思是“了解這個就叫做學問了嗎?”
《聞識》的繁體形式是「聞識」。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聞識》一詞在古代寫法中較為穩定,與現在形式基本一緻。
1. 他對曆史文化有着較深的聞識,深受大家的敬佩。
2. 你要多讀書,多開拓眼界,才能增加你的聞識。
3. 他在各個領域的聞識都很廣博,是個多才多藝的人。
1. 聞名:指聲譽遠揚,被大家所熟知。
2. 識别:指辨别事物的真僞或特征。
3. 聞達:指對各種事物有深刻的了解,通達事理。
1. 知曉:了解、知道。
2. 見識:見聞廣博,有較高的知識和見解。
1. 不聞不識: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毫無了解。
2. 盲目:指沒有根據、不加判斷地盲從或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