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識;學問。《孟子·告子下》:“﹝ 樂正子 ﹞多聞識乎?”《呂氏春秋·誣徒》:“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識疏達。”
(2).指有學識。 宋 葉適 《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今 巖老 極明,極鋭,極智慮,極聞識。”
"聞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漢語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釋,具有古今用法的差異:
一、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核心含義)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聞識"主要指通過聽聞或經曆所獲得的知識、見聞和見解。它強調知識來源于直接的聽覺感知或間接的經驗積累,而非系統性的學習或書本知識。
示例用法:"他遊曆四方,聞識廣博。"
來源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65頁。
二、古漢語溯源與語義演變
在古代文獻中,"聞識"常作動詞使用,意為聽聞并知曉、認識,強調認知過程:
例:《荀子·儒效》:"聞識雜博",指見聞廣博但缺乏系統性。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231頁。
三、現代用法辨析
需注意與近義詞的差異:
來源參考:呂叔湘主編.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 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554頁。
結論
"聞識"一詞以"聽聞"為認知途徑,指代碎片化、經驗性的知識積累,其古今語義從動作(知曉)向名詞(見聞)轉化,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化表達。
“聞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知識或學問
指通過聽聞、學習積累的知識體系或學術修養。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提到“多聞識乎?”,強調對學問的重視。在《呂氏春秋·誣徒》中,“聞識疏達”形容弟子學識廣博且通達。
指有學識的人
用于形容具備深厚學問或見識的人。如宋代葉適在墓志銘中評價某人“極聞識”,即稱贊其學識淵博。
總結來看,“聞識”既可指客觀的學問積累,也可形容人的學識素養,需結合語境理解。
白玉琯秕謬蠶館殘困殘僇巢夷稠穰椽欂垂淚春榮次卷滴滴搭搭二世飛糧挽秣廢去非雲紛員官瘾候函會醼家公噤舌進戰抗迹克臂款議類推掠削林慚谷愧淩澌粝食粗衣輪路緑葉成陰馬不停蹄冒死牌示噴漿破釜皤皤國老嶔巇認賊作父日行千裡散嗽沙汏滲涸叔度陂湖樹萱私飽私谥私有主私譽夙命蹄囓鼍吼罔冒烏玉玦縣道香街獻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