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以莛撞鐘。 卷盦 《<蔽廬叢志>序》:“升 公幹 之堂,不免舉莛扣鐘;拟 郊 島 之詩,或至寒瘦成槁。”參見“ 以莛撞鐘 ”。
“舉莛扣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卷盦《<蔽廬叢志>序》的用例:“升公幹之堂,不免舉莛扣鐘;拟郊島之詩,或至寒瘦成槁。”。
另在《詩品》中,鐘嵘曾用類似表達“以莛扣鐘”形容文人才力懸殊的對比。
此成語與“以卵擊石”類似,但更強調“方法或工具的無效性”,而非單純力量懸殊。例如,若試圖用粗淺見解評論深奧理論,或初學寫作模仿大師文風,均可喻為“舉莛扣鐘”。
《舉莛扣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舉起腰身,扣擊鐘鼓來引起注意。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示”,總計五個筆畫。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儀式。
在古代,莛是一種用來夾持樂器的器具,它的形狀與現代的夾子類似。扣鐘則指的是用一個棍子敲擊鐘鼓。當人們在樂器演奏或者慶祝的時候,需要讓大家注意到,就會通過舉起腰身,用莛來夾持樂器,并敲擊鐘鼓,從而引起關注和集中注意力。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舉莛扣鐘」,繁體字的結構更加複雜,但整體意思并無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斷演變。根據古代文字的銘刻以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舉莛扣鐘”的古時候寫法是「舉蒽扣鍾」。古代的漢字沒有統一的标準,因此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上,這個成語在各個時期都有相應的使用和記載。
以下是一個使用《舉莛扣鐘》成語的例句:
他在演講中巧妙地舉莛扣鐘,成功引起了觀衆的興趣。
組詞中可以使用的詞彙包括:舉起、腰身、夾持、樂器、敲擊、引起、注意等。
與《舉莛扣鐘》意思相近的成語包括:號鐘振聾、擊石彈絲、呼風喚雨等。
相反意義的成語可以有:置若罔聞、當機立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