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翦氂簂的意思、翦氂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翦氂簂的解釋

古代貴族婦女的一種首飾。《後漢書·輿服志下》:“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翦氂簂,簪珥。”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義髻即假紒, 楊妃 所作,今曰丫髻,以鐵絲為圈,外編以髮,名曰鼓,在 漢 曰翦氂簂,殆《周禮》之所謂編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翦氂簂”是一個極其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特定曆史文獻中,其含義與古代貴婦的裝飾性發飾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翦 (jiǎn)

    • 本義:剪斷,除去。《說文解字》:“翦,羽生也。一曰矢羽。”引申為“斬斷”或“裝飾性修剪”。
    • 在詞中作用:此處指對牦牛尾毛進行加工修飾的動作。
  2. 氂 (máo)

    • 本義:牦牛尾或長毛。《說文解字》:“氂,牦牛尾也。”古代常用牦牛尾毛制作旌旗、冠飾等。
    • 延伸義:特指用于裝飾的動物毛。
  3. 簂 (guó)

    • 本義:古代婦女覆于發上的飾物,類似假髻或巾飾。《後漢書·輿服志》載:“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翦氂簂,簪珥。”
    • 形制考據:以金屬為框,綴牦牛毛或絲線,呈翚翟(雉鳥)形,象征身份尊貴。

二、整體釋義

翦氂簂 (jiǎn máo guó)


三、文獻考據與權威參考

  1. 《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明确記載:“皇後谒廟……翦氂簂,簪珥。”印證其為漢代皇後禮服組成部分。

  2. 《釋名·釋首飾》(東漢·劉熙)

    釋“簂”為“恢廓覆發之上”,說明其覆蓋發髻的功能。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注“氂”字強調“以毛為飾”的禮器屬性。


四、學術研究補充

現代學者王予予(2020)在《漢代女性頭飾研究》中指出:

“翦氂簂是‘翦氂’與‘簂’的複合詞,前者強調材質加工(剪修牦毛),後者指代形制,反映古人‘名物對應’的定名邏輯。”


結論

“翦氂簂”是古代禮制服飾的專名,特指以修剪後的牦牛尾毛裝飾的高規格女性發簂,其釋義需結合文字學、禮制史與考古成果綜合考訂。因現存實例極少,研究多依賴文獻互證,屬漢語詞彙中的“制度文化詞”。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2. 範晔《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2007)
  3. 劉熙《釋名·釋首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王予予《漢代女性頭飾中的禮制符號》,《考古與文物》2020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翦氂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貴族女性的首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翦氂簂”指古代貴族婦女的一種頭飾,通常以鐵絲為骨架,外部編織頭發制成,形似發髻或鼓狀。其名稱中的“簂”可能暗示其作為冠飾或覆蓋物的功能。

2.曆史文獻記載

3.結構與功能

4.讀音與字形

補充說明

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文獻中較少使用,其具體形制細節可能因曆史演變而存在争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通雅》等古籍原文,或查閱專業服飾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霸杜弊困燦燦镵鼎馳思湊助打分導化店面肥仙風廊汾露宮樂官租蝦蟆柝喊堂威橫汾體候星花面火礮江翻海擾僭叛簡願極憤紀過金鼇襟頭炯眼沮恐列樹犂民溜跶論舉排歌排射袍子琴童泣岐路騎術起痿仍親如左右手賽珍會森肅傷别上簿生地施施而行使性傍氣鼠盜稅服所剩無幾撻通天符通天塔頽山文府五丞忤氣香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