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參的别名。 宋 蘇轼 《紫團參寄王定國》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别録一名人銜。銜乃薓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
“人銜”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基本釋義
“人銜”是人參的别名,常見于古代醫藥典籍。例如:
詞源考據
“銜”字實為“薓”(人參的古稱)的訛寫,因人參根莖形似階梯狀,故得名“人銜”。
部分資料(如)提到“人銜”形容“人們争先恐後”的狀态,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與其他詞語混淆。建議優先采用“人參别名”的釋義。
在古籍和醫藥文獻中,“人銜”特指人參;現代語境下若需使用其引申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驗證。
人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衙”。其中,“人”是漢字的主體部分,表示人類;“衙”是“衙門”的簡化形式,表示官府、政府機構。
人銜的部首是“人”,表示人類,共有2筆。其次,“銜”的部首是“衍”,表示咽喉,共有11筆。
人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人銜是指被封官職的人所佩戴的牌子,類似于現代的官銜。在古代社會中,人銜是表示身份、職位的一種象征。人銜的繁體字是「人銜」。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人銜的構造稍有不同。它的第二個字“銜”當中,左邊的部分通常寫成“彥”,右邊的部分寫成“白”。其中,“彥”表示才幹,是個人的修飾語;“白”表示白天,是一個常用的象征性字義。
1. 擔任人銜者須忠于職責,服務人民。
2. 公平、公正的人銜是需要通過努力和才幹赢得的。
人銜作為一個詞語,沒有明确的組詞搭配。但可以根據它的意義和詞性,與其他詞語進行搭配,如人銜責任、人銜職位等。
近義詞:官職、官銜、官位
反義詞:民間、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