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無水源,僅靠自然降水耕作的田。《人民日報》1972.10.14:“為了把三百多畝望天田改為旱澇保收田……提出要在 溪南河 建一座攔河壩的計劃。”《曆史研究》1975年第6期:“由于有了電,全縣……打了四百多眼機井,建起了一百多座抽水站,使三萬多畝望天田變成了高産穩産田。”
望天田是一種依賴自然降水耕作的農田類型,主要特點如下:
望天田又稱“雨育水田”,指無灌溉工程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也包括無灌溉設施的水旱輪作地。其名稱來源于“靠天吃飯”的特性,收成受降雨量影響較大。
多分布于降水較充沛但水利設施薄弱的地區,屬于雨育農田的一種。根據中國土地分類标準,望天田被歸類為耕地中的特殊類型,需通過改造提升為高産穩産田。
因氣候波動易導緻減産,例如若預報降雨未按時發生,可能錯過插秧或收割時機。因此,現代農業中多提倡完善灌溉設施以減少風險。
《望天田》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對事物遙遠的願望或追求。意味着希望能夠達到高遠的目标,追求更廣闊的前景。
《望天田》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田,其中木在左邊,田在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望天田》最初來自于李白的《秋思》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借用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來描繪一種遙遠的壯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向往。
《望天田》的繁體字為「望」、「天」和「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望天田》在古代寫作「朢」、「天」和「田」。
他望天田的遠大目标,激勵着他不斷努力。
望山田、田園、天命、種田、山高水長
遠大目标、宏偉願景、雄心壯志、崇高追求
近水樓台、近在咫尺、腳踏實地、接地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