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襲的意思、讨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襲的解釋

謂用兵出其不意,掩其不備。《三國志·魏志·傅嘏傳》:“乘釁讨襲,無勞遠費,此軍之急務也。”《唐律·職制·漏洩大事》:“諸漏洩大事應密者,絞。大事,謂潛謀讨襲及收捕謀叛之類。” 唐 張說 《敕瀚海軍使蓋嘉運書》:“向若 安西 出兵,船虛讨襲, 碎葉 逋丑,皆可成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讨襲”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在軍事行動中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通過突襲或奇襲手段打擊敵人。其核心在于利用敵方疏漏或薄弱環節發起攻擊。


二、字義分解


三、曆史用例與文獻記載

  1.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
    “乘釁讨襲,無勞遠費” —— 強調抓住敵方破綻實施突襲,以最小代價取得勝利。
  2. 《唐律·職制·漏洩大事》
    将“潛謀讨襲”列為需嚴格保密的軍事機密,洩露者可判絞刑,反映其戰略重要性。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古籍詞典,以及《三國志》《唐律》等曆史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襲:意義與來源

「讨襲」(tǎo xí)一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它指的是抵禦或擊敗敵人的進攻、侵略或襲擊行為。這個詞語可以指代軍事行動、戰鬥或防禦策略,也可以引申為對抗各種形式的攻擊、侵犯或威脅。

「讨襲」一詞由「讨」和「襲」兩個字組成。其中,「讨」是由「言」和「寸」兩個部首構成,表示言語的意思;「襲」由「衣」和「攵」兩個部首組成,意味着衣物遮掩攻擊的意思。

這個詞語的來源至今沒有一個确切的解釋。在古代,它被廣泛使用,一般認為它起源于紅軍戰鬥時期的軍事術語和口語。當時,*********主席在井岡山的鬥争中,發展出一種以速度機動和襲擊為主要特點的戰術,即被稱為「讨襲戰術」。這種戰術對當時敵人的戰略産生了重大影響,進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從那時起,「讨襲」一詞開始逐漸被引入漢語詞彙中。

繁體字和古代漢字寫法

在繁體中,「讨襲」的寫法為「討襲」。繁體字保留了古代漢字的某些特點,具有額外的筆畫和變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讨襲」也有一些變化。例如,「襲」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襲」,由「衣」和「與」兩個部首組成。這種寫法在演變和簡化過程中逐漸被取代。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解釋和說明「讨襲」一詞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與「讨襲」相關的詞語:

通過以上的解釋和示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讨襲」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