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木的意思、抗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木的解釋

古葬具。棺椁上面的木架。木上加席,以擋住泥土。《儀禮·既夕禮》:“抗木橫三縮二,加抗席三。” 鄭玄 注:“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其橫與縮各足掩壙。”《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引 郭寶鈞 曰:“棺椁放置後,加抗木其上,此層陳列儀仗,殉者隨儀仗排列,得全首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喪葬用具中覆蓋在棺椁上的木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抗木”特指古代下葬時置于棺椁上方的大木闆,用于遮蔽棺椁并封護墓穴。其作用類似于椁蓋,屬于喪葬禮制中的防護性構件。該詞由“抗”(意為遮蔽、抵擋)與“木”(木材)組合而成,凸顯其物理功能屬性。

二、文獻依據與曆史背景

據《儀禮·既夕禮》記載:“抗木,橫三縮二。” 鄭玄注:“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說明抗木用于防止填土直接壓覆棺椁。清代考據學家胡培翚在《儀禮正義》中進一步闡釋:“抗木在椁上,縱橫交陳,以承抗席與土”,明确了其在椁蓋之上的層級結構。這一形制體現了周代以降“棺椁數重”的喪葬等級制度。

三、形制與使用規範

根據《禮記·喪大記》所述,抗木的尺寸與數量需依死者身份定制:

四、語義關聯與演變

“抗”在古漢語中兼有“舉”“禦”“蔽”之義(《說文解字》:“抗,扞也”),故“抗木”可理解為“禦土之木”。該詞在漢代後逐漸被“椁蓋”“棺罩”等替代,但仍在《通典》《讀禮通考》等禮制文獻中保留記載,成為研究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術語。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抗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喪葬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抗木是古代葬禮中使用的葬具,指覆蓋在棺椁上方的木架結構。其功能是在木架上鋪設席子,用于阻擋墓穴填土時泥土直接接觸棺椁。

二、結構與用途

  1. 材質與形态
    由木材制成,橫縱交錯的框架結構(如《儀禮·既夕禮》記載“橫三縮二”的排列方式)。
  2. 防護作用
    通過加鋪席子形成隔離層,保護棺椁免受填土侵蝕,同時可能用于陳列儀仗或殉葬品。

三、曆史記載

考古學家郭寶鈞在《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中提到,抗木層在棺椁放置後搭建,成為儀仗隊和殉葬者的安置空間。

四、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抵抗困難”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誤讀或引申,需謹慎使用。

總結

該詞主要作為考古學術語存在,反映了古代喪葬制度的細節。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儀禮》等禮制典籍或考古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柏皇幫手嬖媚勏劶裁椷殘喘樔絕趁熱打鐵赤疫川蜀蠢驢畜仁佽飛磁卡大權蹬心拳端憂餌膳訪宇扶義固麻滾雜漢都谏勸濟活金障寄坐矍相圃連冬買醉糜煮呶呶不休膿團辟邪鐘撲破千瓦輕師取怨穰災镕範桑蓬志散想掃塵撒氣山雞椒諟谛施皮茨說古道今談駁聽熒外宅王賦溫陶無裹嗚邑香蟬跣腳枭鳴洗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