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可汗的意思、天可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可汗的解釋

唐 代西北各族君長對 唐太宗 的尊稱。我國古代西北各族君長稱可汗,為對 太宗 表示擁戴。故尊之為“天可汗”。 唐 王朝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玺書對 太宗 亦沿用此稱。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趨。鹹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 天可汗 ,以覆我國都。” 宋 王溥 《唐會要·雜錄》:“ 貞觀 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 太宗 為 天可汗 。乃下制,令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 天可汗 。”後亦為西北各族對中國皇帝的尊稱。《新唐書·郭子儀傳》:“﹝ 口紇 ﹞驚曰:‘ 令公 存乎? 懷恩 言天可汗棄天下, 令公 即世,中國無主,故我從以來。公今存,天可汗存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都爾伯特》:“ 策淩 卒時,諄諄告其長史曰:‘天可汗之恩,萬世不可負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及周邊少數民族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稱,其内涵融合了政治、軍事和文化多方面的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字面含義

“天可汗”由“天”和“可汗”組成:

二、曆史背景

三、核心内涵

  1. 軍事背書:唐朝通過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戰役,展示強大軍事實力,為“天可汗”權威奠定基礎。
  2. 民族融合:唐太宗推行開明政策,促進多民族交流,如允許少數民族将領入朝為官,淡化華夷界限。
  3. 文化象征:稱號背後是盛唐自信的體現,既包含中原王朝的禮制正統,又吸納遊牧民族的治理傳統。

四、後世影響

“天可汗”體系延續至唐高宗、唐肅宗時期,成為唐朝處理邊疆事務的典範,甚至影響後世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關系模式。

“天可汗”不僅是唐太宗的個人尊號,更是盛唐國力強盛、文化包容的标志性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可汗

天可汗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可以拆分為“天”和“可汗”兩個部分。下面将對其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部首和筆畫

部首:天(tian,意為天空)

筆畫:天(4畫)、可(5畫)、汗(6畫)

來源和繁體

《天可汗》是一個古代的稱謂,最早用于指古代蒙古帝國的君主。可汗是指蒙古帝國的國號,表示統治者的尊號。天可汗則指蒙古帝國的君主被尊稱為來自天上的統治者。

在繁體字中,“天可汗”可以寫作「天可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天可汗可以使用不同的漢字寫法。比如,“天”可以寫作“天”或者“殄”。可汗可以寫作“可汗”、“可喃”或者“䚣”。

例句

1. 在古代,蒙古帝國的統治者被稱為天可汗。

2. 這位天可汗統治了廣袤的疆域。

組詞

1. 天子(tian zi):中國古代對于皇帝的稱呼。

2. 可惜(ke xi):表示遺憾的情緒。

3. 汗水(han shui):流出于人體皮膚的液體,通常是因為運動或者熱量導緻的。

近義詞

無可汗同義詞。

反義詞

無可汗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