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公羊》學家因《春秋》用 魯 記年,認為這是貶降 周 而以 魯 為王。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所書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曆,即 周 正也;所稱之公,即 魯隱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魯 乎?” 孔穎達 疏:“若黜 周 王 魯 ,則 魯 宜稱王, 周 宜稱公。此言 周 王而 魯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魯 也。”《晉書·王接傳》:“《公羊》附經立傳…… 任城 何休 訓釋甚詳,而黜 周 王 魯 ,大體乖硋。”
“黜周王魯”是漢代《公羊》學派提出的一個學術觀點,主要圍繞《春秋》的紀年方式展開解釋。以下是詳細分析:
該詞字面意為“貶黜周朝、尊魯國為王”,源于《春秋》以魯國國君的紀年方式記錄曆史(如“隱公元年”)。漢代今文經學家認為,這種寫法暗含孔子對周王室權威的否定,轉而将魯國視為正統象征。
《公羊傳》的解讀
公羊學派主張《春秋》蘊含“微言大義”,認為孔子通過魯國紀年表達“尊王”思想,實則是借魯國名義推行理想化的政治秩序,為“托古改制”提供依據。
争議與反駁
晉代學者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中質疑:若真貶周尊魯,則《春秋》應稱魯君為“王”、周王為“公”,但實際仍稱“周王”“魯公”,可見此說存在矛盾。孔穎達進一步指出,紀年方式僅因《春秋》為魯史,并無政治貶黜之意。
這一觀點反映了漢代今文經學“以經議政”的特點,曾被用于論證儒家經典的政治哲學意義。但後世古文經學派多認為其牽強,強調《春秋》本質是魯國史書,紀年方式無關正統更疊。
需區分字面含義與學術解釋:該詞并非描述真實曆史事件(如周朝被魯國取代),而是特定學派對經典文本的诠釋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