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周王魯的意思、黜周王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周王魯的解釋

漢 代《公羊》學家因《春秋》用 魯 記年,認為這是貶降 周 而以 魯 為王。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所書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曆,即 周 正也;所稱之公,即 魯隱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魯 乎?” 孔穎達 疏:“若黜 周 王 魯 ,則 魯 宜稱王, 周 宜稱公。此言 周 王而 魯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魯 也。”《晉書·王接傳》:“《公羊》附經立傳…… 任城 何休 訓釋甚詳,而黜 周 王 魯 ,大體乖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周王魯”是中國古代經學尤其是公羊學派提出的曆史哲學概念,其核心内涵是通過《春秋》的微言大義,否定周王室的正統地位,轉而尊崇魯國為新的政治象征。這一理論源自漢代今文經學對《春秋》的闡釋,具體表現為:

  1. 字義解析

    “黜”意為貶退、廢除,“周”指周王朝,“王”在此作動詞,即“尊為王”,“魯”指春秋時期的魯國。全詞直譯為“貶退周朝、尊魯為王”,本質是通過曆史叙事重構政治合法性。

  2. 曆史語境

    《春秋》以魯國紀年記事,公羊學派認為這是孔子“托魯言義”的筆法,意在将魯國塑造成“新王”以取代衰落的周王室。何休在《春秋公羊傳解诂》中明确提出“黜周王魯”是對周禮崩壞後的理想政治秩序重建(來源:《春秋公羊傳注疏》)。

  3. 學術争議

    古文經學派對此持反對态度,認為周王室仍是正統,而公羊學的解釋存在“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清代學者劉逢祿在《公羊何氏釋例》中重新梳理該理論,強調其“以《春秋》當新王”的改制思想(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春秋公羊傳》條目)。

  4. 思想價值

    “黜周王魯”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诠釋,更蘊含“大一統”與“通三統”的政治哲學,主張政權更疊需符合天命與道義,這一思想對後世變法改革産生深遠影響,如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借其宣揚維新理論(來源:中華書局《春秋公羊學與中國哲學》)。

網絡擴展解釋

“黜周王魯”是漢代《公羊》學派提出的一個學術觀點,主要圍繞《春秋》的紀年方式展開解釋。以下是詳細分析:

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意為“貶黜周朝、尊魯國為王”,源于《春秋》以魯國國君的紀年方式記錄曆史(如“隱公元年”)。漢代今文經學家認為,這種寫法暗含孔子對周王室權威的否定,轉而将魯國視為正統象征。

學術背景

  1. 《公羊傳》的解讀
    公羊學派主張《春秋》蘊含“微言大義”,認為孔子通過魯國紀年表達“尊王”思想,實則是借魯國名義推行理想化的政治秩序,為“托古改制”提供依據。

  2. 争議與反駁
    晉代學者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中質疑:若真貶周尊魯,則《春秋》應稱魯君為“王”、周王為“公”,但實際仍稱“周王”“魯公”,可見此說存在矛盾。孔穎達進一步指出,紀年方式僅因《春秋》為魯史,并無政治貶黜之意。

曆史影響

這一觀點反映了漢代今文經學“以經議政”的特點,曾被用于論證儒家經典的政治哲學意義。但後世古文經學派多認為其牽強,強調《春秋》本質是魯國史書,紀年方式無關正統更疊。

注意

需區分字面含義與學術解釋:該詞并非描述真實曆史事件(如周朝被魯國取代),而是特定學派對經典文本的诠釋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花灞滻邊壃筆錔冊文崇秘穿決出哨錯動當家立事蹈險打手第三者抖摟頓口無言妒意繁沸風績耕耘鞲鷹貫膂何論醮禳計參接茬兒潔己從公機慧荊南杞梓金液康衢歌柯笛老昏勒逼類編淚汪汪陋儒悶忿木棦秾茂偶屬鵬圖千秋萬代栖鳥于泉七月半阮生據案桑實騷動生悶氣詩理鼠竄水室松膠遡回唐人讨要葦桃無上道鰞鱡先聲奪人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