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公羊》学家因《春秋》用 鲁 记年,认为这是贬降 周 而以 鲁 为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书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历,即 周 正也;所称之公,即 鲁隐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鲁 乎?” 孔颖达 疏:“若黜 周 王 鲁 ,则 鲁 宜称王, 周 宜称公。此言 周 王而 鲁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鲁 也。”《晋书·王接传》:“《公羊》附经立传…… 任城 何休 训释甚详,而黜 周 王 鲁 ,大体乖硋。”
“黜周王鲁”是汉代《公羊》学派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主要围绕《春秋》的纪年方式展开解释。以下是详细分析:
该词字面意为“贬黜周朝、尊鲁国为王”,源于《春秋》以鲁国国君的纪年方式记录历史(如“隐公元年”)。汉代今文经学家认为,这种写法暗含孔子对周王室权威的否定,转而将鲁国视为正统象征。
《公羊传》的解读
公羊学派主张《春秋》蕴含“微言大义”,认为孔子通过鲁国纪年表达“尊王”思想,实则是借鲁国名义推行理想化的政治秩序,为“托古改制”提供依据。
争议与反驳
晋代学者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中质疑:若真贬周尊鲁,则《春秋》应称鲁君为“王”、周王为“公”,但实际仍称“周王”“鲁公”,可见此说存在矛盾。孔颖达进一步指出,纪年方式仅因《春秋》为鲁史,并无政治贬黜之意。
这一观点反映了汉代今文经学“以经议政”的特点,曾被用于论证儒家经典的政治哲学意义。但后世古文经学派多认为其牵强,强调《春秋》本质是鲁国史书,纪年方式无关正统更迭。
需区分字面含义与学术解释:该词并非描述真实历史事件(如周朝被鲁国取代),而是特定学派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