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草的意思、荩草的詳細解釋
荩草的解釋
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片卵狀披針形,秋季開紫褐色或灰綠色的花,莖和葉可作染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荩草》﹝集解﹞引 蘇恭 曰:“今處處平澤溪澗側皆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 荊襄 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菉蓐草。”
詞語分解
- 荩的解釋 荩 (藎) ì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很細,葉卵狀披針形,莖和葉可做黃色染料,纖維可做造紙原料。通稱“荩草”;亦稱“黃草”。 古同“進”:荩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後稱忠誠之臣)。 古同“燼”,沒有燒盡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網絡擴展解釋
“荩草”是一種具有多重價值的草本植物,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态特征
荩草(學名:Arthraxon hispidus)是禾本科荩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纖細,高10-60厘米,基部傾斜且易生根,葉片卵狀披針形,形似竹葉。其花灰綠色或帶紫色,穎果長圓形,花果期在9-11月。
二、藥用價值
- 傳統功效
荩草全草可入藥,味苦性平,歸肺經,具有止咳定喘、解毒殺蟲的作用,主治久咳氣喘、咽喉炎、皮膚瘡瘍等症。《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可治“久咳上氣喘逆”“殺皮膚小蟲”。
- 現代應用
現代臨床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皮膚瘙癢等,外敷可緩解疥癬和癰腫。
三、曆史與文化意義
- 染料與貢品:唐代曾用荩草纖維制作皇家服飾,其莖葉可提取黃色染料,故别名“黃草”。
- 名稱由來:古稱“王刍”,因可染黃且為貢品,引申出“荩臣”(忠臣)的象征意義。
四、其他用途
- 生态與經濟:莖葉可作飼料,纖維用于造紙;
- 分布:廣泛分布于中國20餘省份,常見于路邊、溪邊等濕潤環境。
五、注意事項
古籍記載其無毒,但現代臨床使用需遵醫囑,禁忌人群尚不明确。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荩草的意思
荩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茅草。指的是生長在沼澤地、湖泊或水邊的柔軟綠色植物。荩草是一種常見的野草,生命力頑強,對環境適應能力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荩草的部首是艹(草字頭),由12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寫法
荩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蕩》:“蕩之蕩之,莫之蕩以藿。”這裡的“蕩”即是指荩草。在繁體字中,荩草的寫法為藻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荩草的寫法為莙。這種寫法已經逐漸被現代的寫法所取代。
例句
1. 湖邊的荩草搖曳着,映入眼簾,美麗如畫。
2. 沼澤地上長滿了茂盛的荩草,形成了一個綠色的海洋。
組詞
荩草的相關詞語有:茅草、水草、水生植物。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葦草、香草。
反義詞:石頭、水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