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搒捶的意思、搒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搒捶的解釋

亦作“ 搒棰 ”。拷打。《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三年》:“判度支 杜佑 大索 長安 中商賈所有貨,意其不實,輒加搒捶,人不勝苦。”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五:“他日又劫一家,執其老嫗搒棰求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搒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釋義
    “搒捶”指拷打、杖擊,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刑罰或暴力行為。該詞也寫作“搒棰”,屬于同義異形詞。

  2. 讀音差異

    • 拼音存在兩種标注:部分來源标注為bēng chuí(如、2),另一些标注為péng chuí(如、4)。
    • 差異可能源于方言或曆史音變,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
  3. 曆史用例

    • 《資治通鑒》記載:“辄加搒捶,人不勝苦”,描述唐代對商賈的嚴酷刑罰。
    • 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提到盜賊“執其老嫗搒棰求貨”,體現其作為逼供手段的用法。
  4. 單字解析

    • 搒:多指用棍棒擊打,與“捶”組合強化動作含義。
    • 捶:本義為棒打(如“捶笞膑腳”),後引申為敲擊、鍛打(如“捶衣”“捶鼓”)。
  5.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需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原文(如、6來源)了解詳細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搒捶(bàng chuí)是什麼意思

搒捶是一個動詞短語,用來形容用力握緊拳頭,用拳頭進行打擊或攻擊的動作。搒捶源自中國傳統武術,是一種近身搏擊的技巧。

搒捶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搒(bàng)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為4畫;捶(chuí)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9畫。

搒捶的來源

搒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史記·刺客列傳》中。搒捶一詞在古代多用于描述武術搏鬥的拳擊動作。

搒捶的繁體字

搒捶的繁體字是「搒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搒捶的拆分部首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比如,搒的部首扌可能會略微變形,而捶的部首手可能會寫成「扌」的變體。

搒捶的例句

1. 他練習搒捶多年,技術非常純熟。

2. 在這次比賽中,他用淩厲的搒捶技巧擊敗了對手。

3. 這套搒捶動作要求拳拳到肉,力度不可小觑。

搒捶的組詞

搒打、捶打、拳搏、徒手格鬥等。

搒捶的近義詞

拳擊、擊打、搏擊。

搒捶的反義詞

躲閃、回避、逃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