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堅貞不屈的節操。 唐 張九齡 《感遇》詩之七:“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折節從今交國士,死生一片歲寒心。” 清 顧炎武 《德州講易畢奉柬諸君》詩:“亮哉歲寒心,不變霜與雪。”參見“ 歲寒 ”。
“歲寒心”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比喻人在逆境中保持的堅貞不屈的節操或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一解釋得到多個權威來源的支持。
與“松柏後凋”“冰霜節”等成語内涵相近,均強調逆境中的堅守。需注意與單純描述季節的“歲寒三友”區分。
該詞以自然意象承載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中“以物喻志”的典型表達。
《歲寒心》是一個成語,意思為歲月寒冷時仍然保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這個成語出自于《左傳·昭公三十年》:“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原意是指隻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看出松柏樹也會凋謝。引申為人們在困難和逆境中才能考驗其作為堅強的人的品質和決心。
成語《歲寒心》的拆分部首是“夂”和“心”,夂部表示“冬天”、心部則表示“心”或“意志”。拆分的結果為:“歲 + 寒 + 心”。
根據《漢字結構規範》的标準,拆分的筆畫數為:“6+12+4”。
《歲寒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歲寒心”。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可以采用“歲寒心”或者“歲寒心”。
1. 雖然經曆了許多困難,但他的歲寒心從未動搖。
2. 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保持歲寒心,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歲寒勇:年份寒冷時仍然保持勇敢的精神。
堅寒:寒冷堅硬不易彎曲。
近義詞: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志在必行。
反義詞:歲暖心、休閑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