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逐,疏远。《左传·襄公十三年》:“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汉书·哀帝纪》:“敦任仁人,黜远残贼,期於安民。” 唐 柳宗元 《守道论》:“则又劝之以爵禄庆赏之美,惩之以黜远鞭扑梏拲斩杀之惨。”
黜远(chù yu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动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及政论类文本。根据《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的释义,其核心含义为“贬斥并疏远”,通常指在政治或社会关系中主动排斥、疏远某人,带有明确的贬义色彩。
“黜”的本义为罢免、贬退(《说文解字》释作“贬下也”),“远”则强调空间或情感上的疏离。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结构:先通过罢黜剥夺其地位,再以疏远切断其关联。这种双重动作常见于古代君臣关系描述,如《论语·微子》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便暗含被贬后遭疏远的处境。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黜远”多见于历史研究、古文解读领域。部分政论文章会借用该词批判权力斗争现象,如《人民日报》某社论曾以“黜远实干者必损发展根基”警示用人导向,实现古词新用。
该词释义可交叉验证于《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731页)、《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4页)及《十三经注疏》相关篇章。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电子版亦收录其词条(访问于2025年7月)。
“黜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排斥、疏远或贬斥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时仍可能遇到。其内涵与“贬谪”“排斥”等词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主动的疏离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中的用例,可参考《左传》《汉书》等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和查字典()。
安驱并舍宾合补褂昌辞吃家饭撤野矢筹谟大着迩月番纸躬耕乐道挂碍花咕朵画戟门还朴反古假藉降除疆埸简落狐狸肩舁椒阁胶粘剿取浇书夹寨夫人儆导精雅谨确攫攘考辨空自剌答烂黄辽逈留别六号六齐骂爹骂娘黏黍鲵鳅飘寓轻才好施卿僚凄吟羣房圣库绳愆纠违生势失据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晚憩宛潬僞学降伏乡先达忀徉显美萧槮夏气心烦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