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圍的意思、匡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圍的解釋

孔子 周遊列國,在 匡 地遭到圍困。後泛指好人被圍困。《韓非子·難言》:“ 仲尼 善説而 匡 圍之。” 清 周亮工 《王師将返閩圍漸解射烏樓上示諸同事用生字》詩:“ 匡 圍解後死,玉貌重先生。”參見“ 匡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匡圍”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單字“匡”和“圍”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并結合古代文獻中的用例進行闡釋。

  1. “匡”的核心含義:

    • 糾正、扶正: 這是“匡”最基本且最核心的含義。指使不正、歪斜、錯誤的事物回歸正軌或正确狀态。例如:
      • 《說文解字》:“匡,飲器,筥也。” (本義指一種方形竹器,引申有方正、糾正之意)。
      • 《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 (有過錯就糾正它)。
      •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
    • 輔助、救助: 由“糾正”引申而來,指幫助、扶持處于困境或需要幫助的人或事。例如:
      • 《國語·晉語四》:“君稱所以佐天子匡王國者以命重耳。” (您用輔佐天子、匡正王國的職責來命令重耳)。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諸葛亮《出師表》中雖未直接出現“匡”字,但其“開張聖聽”、“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等語,皆體現了輔佐、匡正君主之意)。
    • 方正、端正: 形容事物形狀或人的品格正直。例如:
      • 《莊子·讓王》:“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 (雖未直接出現“匡”,但“正冠”之“正”與“匡”之方正義相通)。
  2. “圍”的核心含義:

    • 環繞、包圍: 指從四周環繞起來,形成包圍圈。例如:
      • 《說文解字》:“圍,守也。” (本義指環繞而守)。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轼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栾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诘朝将見。’” (其中涉及軍事上的包圍與反包圍)。
      •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漢軍包圍項羽)。
    • 區域、範圍: 指被圍起來的區域或一定的範圍。例如:
      • 《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描述都城規劃,有“圍”的概念)。
    • 計量單位: 古代計量單位,指兩隻手臂合抱的長度或周長。例如:
      • 《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栎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 (用“圍”形容樹的粗細)。
  3. “匡圍”的複合含義: 将“匡”與“圍”的含義結合起來,“匡圍”一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糾正、扶助并保護: 這是最核心的含義。它強調在某人或某事物處于困境、錯誤或危險之中時,不僅進行糾正(匡),還提供保護和支持,使其免受進一步的侵害或壓力(圍)。可以理解為“匡正并維護”、“扶助并保護”。例如:
      • 在描述輔佐君主或挽救危局時,既指糾正其過失,也指維護其地位或安全,抵禦外部威脅。
    • 包圍并使之歸正: 此意相對少見,更側重于“圍”的包圍義。指通過包圍、控制的方式,迫使對方或某事物改正錯誤、回歸正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
  4. 文獻用例佐證: 雖然“匡圍”在現代辭書中收錄較少,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其用例,印證其含義:

    • 《後漢書·劉玄傳》: “更始(劉玄)既至,居長樂宮,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視。諸将後至者,更始問虜掠得幾何,左右侍官皆宮省久吏,各驚相視。李松與趙萌說更始,宜悉王諸功臣。朱鲔争之,以為高祖約,非劉氏不王。更始乃先封宗室太常将軍劉祉為定陶王、劉賜為宛王、劉慶為燕王、劉歙為元氏王、大将軍劉嘉為漢中王、劉信為汝陰王;後遂立王匡為比陽王、王鳳為宜城王、朱鲔為膠東王、衛尉大将軍張卬為淮陽王、廷尉大将軍王常為鄧王、執金吾大将軍廖湛為穰王、申屠建為平氏王、尚書胡殷為隨王、柱天大将軍李通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為舞陰王、水衡大将軍成丹為襄邑王、大司空陳牧為陰平王、骠騎大将軍宋佻為颍陰王、尹尊為郾王。唯朱鲔辭曰:‘臣非劉宗,不敢幹典。’遂讓不受。乃徙鲔為左大司馬,劉賜為前大司馬,使與李轶、李通、王常等鎮撫關東。以李松為丞相,趙萌為右大司馬,共秉内任。更始納趙萌女為夫人,有寵,遂委政于萌,日夜與婦人飲宴後庭。

網絡擴展解釋

“匡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源自曆史典故,以下是綜合多部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原指孔子周遊列國時在匡地(今河南長垣)被圍困的事件,後引申為好人或正義之士遭遇困境的泛指。

二、典故出處

據《韓非子·難言》記載:“仲尼善說而匡圍之。” 這裡描述孔子(字仲尼)因善于言辭反而在匡地被當地民衆誤解并圍困。清代周亮工的詩句“匡圍解後死,玉貌重先生” 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比喻正直之人受挫或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遭遇阻礙。例如:“他懷才不遇,如陷匡圍之境。”

四、注意

部分詞典(如)提到“糾正錯誤”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權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次要用法。建議以“被圍困”為核心含義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舫白首郎把脈抱告不旋跬財施慘遭成效笞決除滅摧剝打耗代代相傳單立人丹水地窟蛤像犷敵冠袍帶履挂絲孤恩顧覽行竈花遮柳掩湖海回爐慧智胡噜膠膠膊膊謹謝寄莊誇绮戀酒貪杯靈隱寺臨機制變力行魯陽綠雲賣公營私沒毛大蟲夢刀朦胴齊天大聖靸鞵上司石湖仙稅戶順躔撻笞态度田弋甜嘴蜜舌提緝歪嘴和尚瞎念經往懷僞态為伍夏口鹹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