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碨礧 ”。高低不平貌;突起貌。 唐 杜甫 《骢馬行》:“隅目青熒夾鏡懸,肉騣碨礧連錢動。” 仇兆鳌 注:“碨礧,謂肉騣突起。” 明 杜濬 《後快哉行》:“君不見大河南來十三盜,碨礧項領獰猙貌。”
“碨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ěi lěi,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形容石頭高低不平或突起的樣子
該詞常用于描述山石、地貌等物體的不平整狀态。例如唐代杜甫《骢馬行》中的詩句“肉騣碨礧連錢動”,以“碨磊”形容馬匹肌肉的突起狀。
方言中的特殊含義
“碨”在方言中可指石磨或研磨動作(如“碨面”),但“碨磊”組合使用時更側重“不平整”的本義。
另一個讀音為kuǐ lěi 的詞彙“磈磊”與“碨磊”意義部分重疊,但用法略有不同:
碨磊(wò léi)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方言中,意思是“強壯、有力量”。
碨磊的部首是石(shí),由15個筆畫組成。
碨磊源于方言詞彙,常見于一些方言中。在方言中,碨磊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健壯、有力氣。
碨磊的繁體字為「碩壘」。
在古時候,碨磊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部首為石,整體構造基本一緻。
1. 他是個碨磊的漢子,幹活從不含糊。
2. 弟弟雖然年紀小,但力氣很碨磊,總能幫忙搬重物。
組詞:碨磊力量、碨磊身材、碨磊的小夥子。
近義詞:強壯、壯實、有力。
反義詞:弱小、無力、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