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死的意思、除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死的解釋

免死。《左傳·昭公二十年》:“臣懼不免於戾,請以除死。” 唐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赦書一日行萬裡,罪從大辟皆除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除死"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副詞性短語使用,其核心含義是表示“除非死亡發生”或“隻有死亡才能阻止”,強調某種情況或行為的必然性、唯一性、極端性或不可改變性,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如決心、無奈或絕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與用法:

    • 表示唯一條件或極端情況下的結果:指在某種情況下,隻有死亡才能改變現狀或阻止某事發生。它強調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可能性或選擇。
      • 例如:“他立下誓言,除死方休。”(除非死亡,否則不會停止)。
    • 表示堅定的決心或不可動搖的立場:常用于表達為了達到目的或堅守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 例如:“此仇不報,除死而已!”(這個仇一定要報,除非我死了!)。
    • 表示無可奈何或别無選擇的境地:有時也用于表達在困境中,除了死亡似乎沒有其他出路(盡管未必真的選擇死亡)。
      • 例如:“事已至此,除死何求?”(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除了死還能求什麼?)。
  2. 語法特征:

    • 副詞性:“除死”在句中通常作狀語,修飾動詞或整個謂語部分,表示動作或狀态發生的條件或背景。
    • 常與“方休”、“而已”、“何求”等呼應:形成固定搭配,增強表達效果。
    • 位置靈活: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視表達需要而定。
  3. 語用特點:

    • 書面語色彩較濃:在現代漢語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文學作品、曆史叙述或莊重場合。
    • 感情色彩強烈:無論是表達決心還是絕望,都帶有強烈的感情沖擊力。
    • 修辭效果:常用于誇張、強調或渲染悲壯氣氛。
  4. 與現代常用詞“除非”的關系:

    • “除死”可以看作是“除非死”的省略或緊縮形式,其邏輯與“除非...”結構類似,但“除死”特指“死亡”這一極端條件,語義更重,更具沖擊力。
    • 現代漢語中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除非死”、“除非死了”、“除非我死”等更口語化的形式。

使用提示: “除死”是一個帶有強烈情感和文言色彩的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在普通日常交流中濫用,以免顯得突兀或不自然。它更適合用于需要強調極端決心、無奈或渲染特定氛圍的文學性、曆史性或莊重性表達中。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除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免死”,即免除死刑或死罪。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 免除死亡刑罰:指通過特定赦免或法律程式,使原本應被處死的罪犯獲得生存機會。
    • 古文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年》:“臣懼不免於戾,請以除死。”意為臣子擔心無法避免罪責,請求免死。
      • 唐代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赦書一日行萬裡,罪從大辟皆除死。”描述赦免令下達後,死刑犯均被免除死罪。
  2. 構詞與用法

    • “除”的含義:此處為動詞,表示“去除、免除”;“死”指死刑。組合後強調從死刑中解脫的語境。
    • 常見搭配:多用于法律文書、赦令或古代文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可參考《左傳》或唐代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拌舍闆屋北社變晝草參迹長府纏説車師持兵垂紳正笏釣碣琱辒底本短款旮旯兒耿耿于心貢嘎山冠醴關連荷的黃芽戶鈎火陽簡在帝心颉地颃空金床精兵金石交金碗寄心開袪寇雠拉毛連封連宅靈圖流水落花賣傭冕弁飄速丕靈平分欺人自欺秋戰蘧廬榮古虐今軟擡身雲舍手識乘除死心眼兒頌石竦心素着髫兒題詞向時嚣聽下痿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