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除死的意思、除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除死的解释

免死。《左传·昭公二十年》:“臣惧不免於戾,请以除死。”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除死"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副词性短语使用,其核心含义是表示“除非死亡发生”或“只有死亡才能阻止”,强调某种情况或行为的必然性、唯一性、极端性或不可改变性,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决心、无奈或绝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与用法:

    • 表示唯一条件或极端情况下的结果:指在某种情况下,只有死亡才能改变现状或阻止某事发生。它强调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可能性或选择。
      • 例如:“他立下誓言,除死方休。”(除非死亡,否则不会停止)。
    • 表示坚定的决心或不可动摇的立场:常用于表达为了达到目的或坚守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 例如:“此仇不报,除死而已!”(这个仇一定要报,除非我死了!)。
    • 表示无可奈何或别无选择的境地:有时也用于表达在困境中,除了死亡似乎没有其他出路(尽管未必真的选择死亡)。
      • 例如:“事已至此,除死何求?”(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除了死还能求什么?)。
  2. 语法特征:

    • 副词性:“除死”在句中通常作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谓语部分,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条件或背景。
    • 常与“方休”、“而已”、“何求”等呼应:形成固定搭配,增强表达效果。
    • 位置灵活: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视表达需要而定。
  3. 语用特点:

    • 书面语色彩较浓: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或庄重场合。
    • 感情色彩强烈:无论是表达决心还是绝望,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
    • 修辞效果:常用于夸张、强调或渲染悲壮气氛。
  4. 与现代常用词“除非”的关系:

    • “除死”可以看作是“除非死”的省略或紧缩形式,其逻辑与“除非...”结构类似,但“除死”特指“死亡”这一极端条件,语义更重,更具冲击力。
    • 现代汉语中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除非死”、“除非死了”、“除非我死”等更口语化的形式。

使用提示: “除死”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和文言色彩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普通日常交流中滥用,以免显得突兀或不自然。它更适合用于需要强调极端决心、无奈或渲染特定氛围的文学性、历史性或庄重性表达中。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除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免死”,即免除死刑或死罪。以下为详细解析: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 免除死亡刑罚:指通过特定赦免或法律程序,使原本应被处死的罪犯获得生存机会。
    • 古文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臣惧不免於戾,请以除死。”意为臣子担心无法避免罪责,请求免死。
      •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描述赦免令下达后,死刑犯均被免除死罪。
  2. 构词与用法

    • “除”的含义:此处为动词,表示“去除、免除”;“死”指死刑。组合后强调从死刑中解脱的语境。
    • 常见搭配:多用于法律文书、赦令或古代文学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文用例,可参考《左传》或唐代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板印暴熭八七会议不羡谄暗蟾桂刺眼达僚黨課对勘飞鸟图奉祭分米黼帟干枉根深枝茂公职谷雨惶駴回图狐凭鼠伏降赦揃坏贱务较论荆璞鲸溪近器臼杵讥言空乘乐滋滋流产六零六马吏面包车糜草南天迁避乾岗琦傀衢罇三更赡辞申张侍人首县説不的死生契阔贪罔体资頽沲瓦刀枉物难消无当相容相推贤内写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