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禮記·禮運》:“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孔穎達 疏:“冕是衮冕,弁是皮弁,是朝廷之尊服。” 晉 陸雲 《大将軍宴會被命作》詩:“冕弁振纓,服藻垂帶。” 宋 歐陽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為首容,佩玉、玦環以為行容。”
(2).借指仕宦者。 唐 元稹 《告贈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賜第於 靖安裡 ,下及 天寶 ,五世其居,冕弁駢比,羅列省寺。”
“冕弁”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冕
指帝王、諸侯及高級官員在重大禮儀場合(如祭祀、即位)佩戴的禮帽,象征最高等級。例如,衮冕是帝王專屬的冕冠,配有垂旒(玉串)以示威儀。
弁
為古代男子在一般禮儀場合(如朝會)所戴的禮帽,形制較冕簡樸,通常以皮革制成,稱為“皮弁”。弁的佩戴者包括卿、大夫等中高級官員。
區别:冕的等級高于弁,用途更莊重。《禮記·禮運》記載“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強調二者不可私藏,屬國家禮器。
“冕弁”常借指官員群體或達官貴人。例如:
需注意“弁冕”一詞與“冕弁”的差異:前者側重禮帽總稱或引申為達官貴人(如“弁冕駢比”),而“冕弁”更強調冕與弁的組合關系。此外,明代文獻明确冕弁為帝王專用,未合為一制。
“冕弁”既是禮制中等級分明的冠飾,也是古代官僚體系的象征符號,體現了傳統社會“禮以辨異”的核心思想。
冕弁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帽子。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來指代帽子。下面是關于冕弁的詳細信息:
冕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冕(miǎn)和弁(biàn),分别位于字的左右兩邊。冕的筆畫數為一畫,弁的筆畫數為八畫。
冕弁是由“冕”和“弁”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它是古代漢字冠冕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繁體字中,冕弁的寫法為冕弁。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冕弁的寫法略有不同。冕弁的古時寫法為“冕辟”,其中“辟”是冕弁的另一種寫法。
1. 他戴着一頂華麗的冕弁參加了皇帝的加冕典禮。
2. 這位高官以一頂石獬冕弁示人,彰顯了他的身份和地位。
冕弁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形成組詞,例如:
1. 冕旒(miǎn liú):指皇帝或貴族戴在帽子上的裝飾物。
2. 弁冠(biàn guān):指古代官吏的帽子。
冕弁的近義詞是“帽子”。它的反義詞可以是“無帽”或“光頭”,具體視語境而定。
以上是關于冕弁這個詞的詳細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