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紳正笏的意思、垂紳正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紳正笏的解釋

紳:古時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笏:指朝笏,用于記事。垂下大帶的末端,雙手端正地拿着朝笏。形容朝廷大臣莊重嚴肅的樣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紳正笏”是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該詞由兩個動作意象組合而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詞解析 “紳”指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行禮時自然下垂;“笏”為臣子朝見君王時手持的玉、竹制手闆,用于記錄奏議内容。“垂紳”形容官員衣冠整肅之态,“正笏”強調執笏姿勢端正莊重,二者共同構成古代官員恪守禮制、儀态威嚴的視覺符號。

二、引申義項

  1. 儀表莊重:如《宋史·輿服志》載“百官常朝,必垂紳正笏”,體現古代官員的禮儀規範(參考來源:中華書局《宋史》)。
  2. 恪守臣節:明代歸有光《震川集》用“垂紳正笏,立于朝廷”贊頌忠貞不貳的臣子風範(參考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震川先生集》)。
  3. 治國風範:現代引申為形容執政者沉穩持重、治國安邦的威儀,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該詞時強調其“靜穆中顯威嚴”的政理意象(參考來源:三聯書店《管錐編》)。

三、文化語境 該成語承載着儒家“禮治”思想,通過服飾儀态細節折射古代政治倫理。《禮記·玉藻》記載“笏度二尺有六寸,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可見其制度化的等級象征意義(參考來源:中華書局《禮記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垂紳正笏”是一個描述古代官員莊重儀态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字詞分解

二、整體釋義

形容朝廷大臣在朝堂上莊重肅穆、儀态端正的樣子,尤指處理國家大事時保持冷靜穩重。出自宋代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應用

如今該成語使用較少,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成語接龍遊戲中。若需造句,可參考:“朝會上,群臣垂紳正笏,靜候天子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

闇墨殘草草市層龍絶藝長違赤石充餒雌弱打醋炭悼歎發決販弄鳳犀簪分朋引類腐壞恭而有禮鬼裡鬼诃駡會審回言渾大火火教父家人子極笑涓波拒谏駿犇空城雀曠竭攬惹哰哰聯城林戈賣油翁美事蒙冤受屈明清剽便譬成棄除七穿八爛取巧阮生集守器水運縧兒隨着恬不為意銅鍉團聚瓦盤文燕無大不大五角星[形]仙蟲閑聒七嫌韻效矉西班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