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紳正笏的意思、垂紳正笏的詳細解釋
垂紳正笏的解釋
紳:古時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笏:指朝笏,用于記事。垂下大帶的末端,雙手端正地拿着朝笏。形容朝廷大臣莊重嚴肅的樣子。
詞語分解
- 垂紳的解釋 大帶下垂。《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 孔穎達 疏:“紳,大帶也。身直則帶倚,磐折則帶垂。”言臣下侍君必恭。後借指在朝為臣。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而措天下於
- 笏的解釋 笏 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闆,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朝(俹 )笏。“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垂紳正笏”是一個描述古代官員莊重儀态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字詞分解
- 拼音:chuí shēn zhèng hù
- 分解:
- 垂紳:指士大夫衣外束腰的大帶自然下垂,象征身份尊貴;
- 正笏:笏(hù)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記事闆,“正笏”表示雙手端正持握,體現嚴肅恭敬。
二、整體釋義
形容朝廷大臣在朝堂上莊重肅穆、儀态端正的樣子,尤指處理國家大事時保持冷靜穩重。出自宋代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舊時大臣的儀态;
- 感情色彩:中性或褒義,隱含對官員責任感與威儀的褒揚;
- 示例:史書常以“垂紳正笏”刻畫名臣形象,如《宋史》中描述名相上朝時的場景。
四、現代應用
如今該成語使用較少,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成語接龍遊戲中。若需造句,可參考:“朝會上,群臣垂紳正笏,靜候天子決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紳正笏》是一個成語,表示的意思是指官員在垂拱而朝臣依禮拜見時,頭戴禮帽、身穿禮服,正立以聽政務,嚴肅莊重的樣子。現在常用來形容官員盡職盡責、嚴謹認真的工作态度。
- 拆分部首和筆畫:垂(區)+紳(糸)+正(一攵)+笏(⺆、沐)
- 來源:這個成語來源于《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成》中對于王朝時代的官員儀态的描述。
- 繁體:垂綪正筆
- 古時候漢字寫法:垂綪正筆
- 例句:他在會議上垂紳正笏,嚴肅認真地處理每個問題。
- 組詞:紳士、笏儀、笏狀
- 近義詞:龍袍朝服
- 反義詞:懶散、不敬慎重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我将非常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