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教刑所用的木杖。《儀禮·鄉射禮》:“楚撲長如笴。”
(2).以杖拷打。《北史·劉昶傳》:“﹝ 昶 ﹞性褊躁,喜怒不恒,每至威忿,楚撲特苦。”
“楚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古時教刑所用的木杖
指古代用于教育懲戒或刑罰的木制刑具,常見于禮儀或刑律記載。例如《儀禮·鄉射禮》提到“楚撲長如笴”,描述其形制長度如箭杆(笴)。
以杖拷打
引申為用木杖施行拷打的行為。《北史·劉昶傳》記載劉昶性格急躁,常因憤怒而嚴厲使用楚撲責罰他人,即“每至威忿,楚撲特苦”。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儀禮》《北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
楚撲(chǔ p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前部首是“楚”(chǔ),後部首是“撲”(pū)。楚撲的構成非常簡單,它隻需要兩筆即可書寫。
“楚”部首是一個獨體字,表示楚國的意思。它的古代寫法有許多種,最早的記錄來自于金文和甲骨文。在繁體字中,“楚”字的形狀保持了一緻。
“撲”部首是一個具體形象字,表示手握棍棒或者其他武器向前揮擊的動作。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撲”字的形狀與現在保持了較高的相似度。同樣地,在繁體字中,“撲”字的形狀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楚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沒有具體的記載。然而,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它可能與楚國的曆史和文化有關。可能是用來形容楚國勇猛精悍的戰士。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以楚撲的姿态出現在戰場上。
楚撲這個詞并沒有常見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具備獨立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了你對于《楚撲》這個詞的要求。如果你還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