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峙的意思、鼎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峙的解釋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confront each other like a tripod standing on its three legs with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鼎立,三方面并峙 如:三峰鼎峙

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孫權評傳》

詳細解釋

亦作“ 鼎跱 ”。謂如鼎足并峙。《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論》:“故能自擅 江 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嬰丁禍敗。” 晉 陸機 《辯亡論》上:“遂躋天號,鼎跱而立。” 宋 陸遊 《入蜀記》卷四:“登 華嚴 羅漢閣 ,閣與 盧舍閣 、鐘樓鼎峙,皆極天下之壯麗。”《文獻》1991年第4期:“ 撫州 本傳世者,《禮記》外聞有《公羊傳》,得是本堪與鼎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峙(dǐng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字面指“鼎足而立”,本義形容三方勢力對峙的平衡狀态,後引申為多種勢力并立、相互抗衡的格局。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本義與詞源結構

    從構詞角度,“鼎”為古代三足兩耳的禮器,象征權力與穩固;“峙”指聳立、對立。二者結合後,字面含義為“如鼎足般穩固對立”。《漢語大詞典》明确其核心意義為“三方勢力相持不下”,例如《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三國鼎峙”即指魏、蜀、吳分立。

  2. 引申義與曆史用例

    “鼎峙”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政權或軍事勢力的割據,如《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中“群雄鼎峙”,後也擴展至文化、學術領域,比喻多方并立、互争高下的局面。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其現代用法可指代“多種力量相互制衡的狀态”,例如“互聯網行業呈現三巨頭鼎峙之勢”。

  3. 文化象征與語義關聯

    “鼎”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強化了“鼎峙”一詞的莊重感與穩定性。該詞常與“三分天下”“分庭抗禮”等成語關聯使用,強調對立中的平衡與持久性。例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述“唐藩鎮鼎峙”,即借“鼎”的穩固形态暗喻割據政權的長期僵持。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三國志》《晉書》等典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鼎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ǐng zhì,其核心含義指三方對立或并立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勢力、政權或地理形态的三足鼎立格局。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來源
    “鼎”為古代三足兩耳的炊具,象征穩固;“峙”意為聳立、對立。二字結合後,字面可理解為“如鼎足般對立”,特指三方力量的平衡狀态。

  2. 曆史用例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志》中描述魏、蜀、吳三國關系:“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孫權評傳》),即強調三方政權割據并立。

  3. 現代擴展
    除政權外,也可用于自然景觀(如“三峰鼎峙”)或抽象的三方競争關系(如企業、學派等)。


使用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權威來源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現代用法,可查閱《三國志》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波迸鱍剌采及葑菲僝偢出就外傅畜圈登高去梯典綜提防地狼弟令鼎出地澀斷袖癖分肥風馳雲捲昊樞浣花草堂混齊見縫插針奬掖焦心教養所機場鸠輯久息擊甕圖朗節楞伽子利劍邏刹棉花畝畹撚粉念望藕斷絲連飄沓強化潛瘗青山家情條铨調區區小事驅祟認親日重光莎隨沈穆釋法首鼠兩端漱口順適四伯四荒嗣興塗歌裡詠歪派維綱銷售員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