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峙的意思、鼎峙的詳細解釋
鼎峙的解釋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confront each other like a tripod standing on its three legs with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鼎立,三方面并峙 如:三峰鼎峙
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孫權評傳》
詳細解釋
亦作“ 鼎跱 ”。謂如鼎足并峙。《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論》:“故能自擅 江 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嬰丁禍敗。” 晉 陸機 《辯亡論》上:“遂躋天號,鼎跱而立。” 宋 陸遊 《入蜀記》卷四:“登 華嚴 羅漢閣 ,閣與 盧舍閣 、鐘樓鼎峙,皆極天下之壯麗。”《文獻》1991年第4期:“ 撫州 本傳世者,《禮記》外聞有《公羊傳》,得是本堪與鼎峙。”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峙的解釋 峙 ì 直立,聳立:峙立。對峙(相對而立)。兩峰相峙。 峙 ì 〔繁峙〕地名,在中國山西省。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鼎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ǐng zhì,其核心含義指三方對立或并立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勢力、政權或地理形态的三足鼎立格局。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來源
“鼎”為古代三足兩耳的炊具,象征穩固;“峙”意為聳立、對立。二字結合後,字面可理解為“如鼎足般對立”,特指三方力量的平衡狀态。
-
曆史用例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志》中描述魏、蜀、吳三國關系:“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志·孫權評傳》),即強調三方政權割據并立。
-
現代擴展
除政權外,也可用于自然景觀(如“三峰鼎峙”)或抽象的三方競争關系(如企業、學派等)。
使用示例
- 曆史語境:三國時期形成“鼎峙”局面,曹魏、蜀漢、東吳各據一方。
- 地理描述:華山、衡山、恒山三峰鼎峙,氣勢恢宏。
- 現代比喻:互聯網行業呈現三巨頭鼎峙的競争格局。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鼎立、三足鼎立、并峙。
- 反義詞:一統、獨霸、單極。
權威來源參考
- 漢典、滬江詞典、查字典等均将“鼎峙”定義為三方對立或并立,強調其源于“鼎有三足”的意象。
- 低權威網頁(如、5)内容與高權威來源一緻,但建議優先參考前者的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現代用法,可查閱《三國志》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峙》這個詞是指處于穩定和堅固狀态的意思。下面是有關《鼎峙》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鼎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鼎”和“峙”,它們的筆畫分别是9畫和7畫。
來源:《鼎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鼎”古代指的是一種傳統的炊具,代表着權威和穩定,而“峙”則表示峻峭的山峰或特殊的狀況。結合起來,表達了一種強大和穩定的狀态。
繁體:在繁體字中,《鼎峙》用的是「鼎峙」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作形式的變化很大。關于《鼎峙》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我校在教育領域一直鼎峙于地位。
組詞:與《鼎峙》相關的一些詞語有:鼎立、峙峙、峙嶽。
近義詞:穩固、巍峨、屹立。
反義詞:不穩、搖搖欲墜。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