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方的意思、朔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方的解釋

[north] 北方

北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 幽都。——《書·堯典》

詳細解釋

(1).北方。《書·堯典》:“申命 和叔 ,宅朔方,曰幽都。” 蔡沉 集傳:“朔方,北荒之地。”《楚辭·劉向<九歎·遠遊>》:“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於朔方。” 王逸 注:“周徧流行於北方也。” 魯迅 《野草·雪》:“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

(2).郡名。 西漢 元朔 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 朔方 ,今 内蒙古自治區 杭錦旗 北。 東漢 末廢。《漢書·衛青傳》:“ 元朔 五年春,令 青 将三萬騎出 高闕 …… 代 相 李蔡 為輕車将軍,皆領屬車騎将軍,俱出 朔方 。”參閱《漢書·地理志下》、 清 吳卓信 《漢書地理志補注·朔方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朔方”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以下從不同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字面含義
    “朔”指北方,如《爾雅》中明确“朔,北方也”;“方”可指方向或地域。組合後,“朔方”字面意為“北方”或“北方的地域”。

  2. 古籍引用

    • 《書·堯典》記載:“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這裡指北方荒遠之地。
    • 魯迅在《雪》中寫道:“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此處形容北方寒冷的氣候特征。

二、曆史與地理

  1. 漢代郡名
    西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設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錦旗北部,東漢末廢除。

  2. 唐代沿革

    • 唐初改岩綠縣為“朔方縣”,位于今陝西靖邊縣一帶。
    • 設“朔方節度使”,管轄今甯夏、陝北等區域,是唐代北方軍事重鎮。

三、引申含義

  1. 象征邊遠艱苦之地
    在成語中,“朔方”常代指邊疆荒涼、環境惡劣的區域,如“朔方戍卒”形容駐守北疆的士兵。

  2. 人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朔”取北方、初始之意,“方”象征正直與方向,整體寓意剛正不阿、志向遠大。


四、總結

“朔方”一詞既指具體地理位置(如漢代郡縣、唐代軍政區劃),也承載文化意象(北方、邊塞、艱苦)。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曆史文獻中多偏向地理與行政概念,文學及日常用語則更側重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朔方的意思

朔方(shuò fāng)指的是古代中國北方,特指位于黃河以北、塞外的遼闊地區。由于朔方地區地勢高峻,氣候寒冷,故得名“朔方”。這個詞彙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北方的荒涼、嚴寒和艱苦。

朔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朔方的拆分部首是木(mù),部首的作用是确定字的大緻範圍。它的總筆畫數是16劃,筆畫數指的是寫這個字所需要的基本筆畫數量。

朔方的來源

“朔方”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一書中,用來形容神農氏的子孫自稱來自北方的隴右地區。後來,這個詞彙逐漸演變為指代整個北方地區。朔方也曾是古代中國軍事重鎮,是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界線。

朔方的繁體

朔方的繁體字是「朔方」,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朔方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會将“方”寫作“方”,有時會将“朔”寫作“桑”。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會有一些變化。

朔方的例句

1. 古書中常用“朔方”一詞形容北方地區的荒涼和嚴寒。

2. 遊子在南方常常思念着故鄉的朔方之雪。

朔方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朔風、朔月、朔日。

近義詞:北方、邊疆、塞外。

反義詞:南方、中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