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地名。約在今 河南省 睢縣 西南。《史記·衛康叔世家》“ 懿公 即位,好鶴” 唐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志》:“故 鶴城 在 滑州 匡城縣 西南十五裡……俗傳 衞懿公 養鶴於此城,因名也。”
(2).指 揚州 。典出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 揚州 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 揚州 。’” 宋 王奕 《賀新郎·題揚州瓊花觀》詞:“禁苑豈無新雨露,底事剛移不去,偏戀定 鶴城 抷土。”
“鶴城”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今河南省睢縣西南一帶,因曆史典故得名。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春秋時期衛懿公因喜好養鶴,在此地築城馴鶴,故稱“鶴城”。唐代《括地志》也提到此地為衛懿公養鶴處,後成為曆史地名。
此義源于南朝梁殷芸《小說》中的典故:有人描述理想生活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将“鶴”與“揚州”關聯,後以“鶴城”代指揚州,象征富貴與仙逸結合的生活願景。
現代語境中,“鶴城”也指:
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和現代地理别稱,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鶴城,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名。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由“鶴”和“城”組成的名稱,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
鶴城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和“土”,其中“鳥”表示事物的形态,而“土”則代表物質的基礎。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鶴城一詞最早見于唐代陸機的《文賦》:“寓事鶴城之下,忝為阙客之意。”可見鶴城一詞自古以來就與詩意、文化緊密相連。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鶴常以象征吉祥、長壽、高雅的形象出現,城則代表繁華、文明的象征。因此,鶴城一詞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喜歡使用的指稱。
鶴城的繁體字為鶴城,鶴為鶴的繁體字,城則保持不變。
古時候,鶴城的“鶴”字常常寫作“隺”,“城”字寫作“成”。可以說,鶴城的古代寫法為“隺成”。
在現代漢語中,鶴城一詞通常用來指代一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城市或地方。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常常夢想着能夠生活在一個鶴城,享受那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風情。
由于鶴城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地名,因此在組詞方面并沒有太多的用途。
與鶴城有相似意義的詞語有:“鶴立雞群”的“鶴立”,意指高人一等、突出于衆;而反義詞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