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大而無用之物。語本《莊子·逍遙遊》“ 魏王 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空班 趙氏 璧,徒乖 魏王 瓠。”亦省作“ 魏瓠 ”。 唐 黃滔 《南海韋尚書啟》:“而 滔 器同 魏 瓠,凡若 莊 樗,握無蛇口之珍,額有魚身之點。”
魏王瓠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源自《莊子·逍遙遊》,其核心含義指體積巨大卻難以被常規利用的事物,常引申為大而無用或未被善用之才。以下是詳細解析:
“魏王瓠”由“魏王”(戰國時期魏國君主)與“瓠”(葫蘆)組成,字面指魏王所贈的大葫蘆。該詞并非描述葫蘆品種,而是特指《莊子》中惠子向莊子提及的巨型葫蘆,因其體積過大,常規用途(如盛水、作瓢)無法承載,故被惠子視為無用之物。
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此對話揭示道家思想核心: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倡導突破功利框架,以超越性思維發掘潛能。
後世以“魏王瓠”比喻兩類情形:
指才能卓越者未被安置于合適位置,如蘇轼詩“魏王大瓠實堅重,種成未折心先空”,暗喻人才閑置。
如陸遊“魏瓠知誰用,莊樗甘不材”,反諷世俗對“無用”的膚淺判斷。
釋為“比喻大而無用之物”,引《莊子》典故佐證。
強調其“因大而難用”的特性,歸類于寓言類詞彙。
該詞常見于文學評論與哲學讨論,例如:
參考資料
“魏王瓠”是一個出自《莊子·逍遙遊》的典故,用于比喻看似宏大卻無實際用途的事物。以下是具體解釋:
故事中,魏王贈予惠子大葫蘆種子,種出的葫蘆能容納五石(古代容量單位),但因體積過大且質地脆弱,無法用于盛水或制瓢,最終被毀棄。莊子借此說明:事物若不符合實際需求,即使規模宏大也毫無價值。
南朝謝靈運在詩中以“徒乖魏王瓠”自嘲懷才不遇;唐代黃滔則以“魏瓠”比喻未被重用的才能,可見該典故在古典文學中的影響。
“魏王瓠”不僅是哲學寓言,更成為漢語中批判華而不實現象的經典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莊子·逍遙遊》原文。
敖庫柏實八角暴掠鬓目擯抑步遞禅草徹幂誠言麤服亂頭代谷釣璜溪滴子度規奪適浮爍搞花樣工本寡味古錢姑爺好戲後朝侯頭鹘起腳錢笳音矜哀酒算掎止居止空濛曠場浪廢了足兩王迷天大謊密修磨旗年輩雀踴孺月塞關山雞舞鏡煞強如聲説深要試驗田守倅手帕姊妹順流似如算程貼膳我伲誣争現成薪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