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置。謂揭示品格,定其地位。摽,通“ 标 ”。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铨曹》:“乃竊定海内文士百有餘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與 張説 、 李邕 并居第一,自餘皆被排斥。”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治戒》:“吾殁後……墳高三尺,石翁仲獸不得用,蓋自摽置者,非千載永安計爾。”
摽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字源進行解析。根據權威辭書考證,該詞可拆解為“摽”與“置”兩部分理解:
字義解析
本義為“擊打”或“落下”,《說文解字》釋為“擊也”。引申為“抛棄”或“揮去”,如《孟子·萬章下》有“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之句,意為驅趕。在“摽置”中取其“棄絕”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
意為“安放”“擱開”,《說文解字》注為“赦也”,含擱置、舍棄之義。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
複合詞義
“摽置”為同義複合詞,強調徹底棄置、決絕舍棄的行為或态度。多見于古籍中表達對事物或關系的主動斷絕,如:
“摽置舊怨,不複相争。”
意為“抛棄舊怨,不再相争”。其語義強度高于一般“放置”,隱含主觀上的排斥與疏離。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古文獻中多用于人際關系的割裂或精神層面的摒棄,如:
來源:《康熙字典》(清代官修)
結論:“摽置”是古漢語中的行為動詞,核心語義為主動且決絕地抛棄、斷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對象(如情感、物事、關系等)。現代使用需注意其文言色彩,避免誤用。
“摽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biāo zhì,意為“揭示品格,定其地位”。其中“摽”通“标”,因此“摽置”可理解為通過标定、揭示人物的内在品質或才能,從而确定其社會地位或等級。
通假字與詞源
“摽”在此處為通假字,與“标”相通,帶有“标明、标識”的含義。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漢語,可能與古代人物品評、等級劃分相關,例如魏晉時期盛行的“人物品藻”文化。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語或學術性詞彙,常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例如,可用于描述對曆史人物品行的評定或分類。
建議: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用例或曆史背景,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古代人物品評相關的文獻資料。
百米百鳥朝鳳奔骛閉肆伯夷不撓不屈步虛壇湊拍錯舉定命寶東表東談西說發繇宓子傅奏公正廉明詭類滾鈎黑鎢礦鲎杓江淹筆稽殆階寵謹備錦軒看家本領可生诳取枯查賫子連任禮賓院騾轎面面皆到明來暗往柰林袍魚平産前躅切花慊意旗獲清廉栖蟄鋭锒若使三驚深昧瘦瘠宿姧天田抆拭無名異五色書儛書相祿鮮花憲術鶱舞狎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