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刀下漏過。謂應受到誅殺而幸免。《北史·彭樂傳》:“西軍退, 神武 使 樂 追之。 周文 大窘而走……獲 周文 金帶一束以歸。言 周文 漏刃破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工部·邵上葵工部》:“ 邵 今居憂,聞至墓次相地,白晝為人所刺,幸漏刃而逸,未知信否。”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剿撫異同》:“ 江 浙 之間,沿海騷動。然其怯者漏刃破膽,忠者免胄歸元,而於國事終無濟也。”
“漏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但核心意義可歸納如下:
“漏刃”字面指“從刀下漏過”,比喻本應受到誅殺卻僥幸逃脫。該詞常用于描述在危險情境中意外幸存的情況。
本義
源自古代戰争場景,形容刀劍攻擊時未被擊中,如《北史·彭樂傳》記載:“周文大窘而走……言周文漏刃破膽”,描述敵方在戰鬥中驚險逃脫。
引申義
可擴展至其他危險場景下的幸免,如明代《野獲編》提到官員“幸漏刃而逸”,指遭遇刺殺但成功脫險。
部分資料(如)提到“刀刃磨損”的釋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誤傳。主流解釋仍以“幸免于難”為核心。
建議在正式使用中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北史》等古籍例證,以确保準确性。
《漏刃》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刀刃上有破洞、缺損,漏洞的意思。
《漏刃》的部首是刀(刂),它是由10畫組成的漢字。
《漏刃》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左傳·莊公三十年》:“民餘刃軸中,臣請采之邑中之材。”這裡的“餘刃軸中”就是指有破洞的刃口。
《漏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漏刃」。
在古時的文字中,漢字“漏”字寫作「露」字,而“刃”字的寫法基本上沒有變化。
1. 刀刃上的漏洞使得它的削切效果大打折扣。
2. 他的刀具用得太久了,刃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漏洞。
組詞可以通過與其他字組合來形成新的詞彙,以下是一些與《漏刃》相關的組詞示例:
1. 漏洞(lòu dòng)
2. 刃口(rèn kǒu)
3. 欠刃(qiàn rèn)
與《漏刃》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
1. 破刃(pò rèn)
2. 崩刃(bēng rèn)
與《漏刃》意思相反的詞彙為:
1. 完整(wán zhěng)
2. 無破損(wú pò sǔn)
【别人正在浏覽】